工作平台
官方微信
(2020年第15期)关于我市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信息时间:2020-11-27)  点击量:
 

一、基本情况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永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守住绿水青山、引领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江阴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强化政策引导,创新体制机制,落实务实举措,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探索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新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江阴特色的农业绿色发展之路。

1.产业功能布局日趋优化。以农业特色小镇、一村一品创建为抓手,引导农业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基本形成优质水稻、特色水果、特种水产、绿色蔬菜和生态畜禽五大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更趋合理。以绿色增产增效为目标,积极推进绿色高质高效项目创建,建设5000亩示范片1个,千亩示范片3个,优质食味品种覆盖率达60.4%。坚持绿色生态引领,积极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果园养鸡”“稻田养蟹”“立体循环生产”等一批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新模式得到示范推广。

2.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积极推进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代替化肥、缓控释肥等技术,2019年全市化肥使用量12510吨,比2015年下降11.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以上。实施绿色防控与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融合发展,规范农药市场监管,农药使用量比2015年下降5.4%。高标准建设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农药集中配送率90%以上,2019年回收废弃包装物620余万件,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开展农膜回收试点工作,设置基层回收点36个,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5%。强化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还田率、综合利用率分别为85%、95%,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粪污综合利用率均达到100%。

3.农业资源管护集约高效。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健全完善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机制,坚守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持续开展耕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工作,确保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稳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出台《江阴市整体推进耕地轮作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稻麦种植区域三年轮作休耕机制,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和资源永续利用。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住房建设管理试点、美丽乡村建设等专项行动为抓手,不断调整优化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布局,统筹推进农村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积极打造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体系。

4.绿色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制订各类农业地方标准100余个,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3个,有效保障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和质量安全。注重加强农业品牌化培育,深入实施“两品一标”质量品牌建设工程,创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12个,拥有涉农注册商标近100个,绿色食品39个,有机农产品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个,认证总面积1.4万亩,重点打造了璜土葡萄、阳庄蔬菜、邵府肉品、双泾螺丝等一批本土绿色优质农业品牌。不断强化农业品质化监管,严格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建成市、镇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室)18家,农产品综合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做了有效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农业资源趋紧、环境问题制约、生态系统退化等普遍问题,对照中央、省市对农业绿色发展的部署要求,尚存在不少短板和不足。

1.农业产业结构有待调优。我市的农业产业仍以传统种养植模式为主,普遍规模小、链条短、布局散,产品竞争力弱,没有形成集约化的规模经营。绿色、有机食品、原产地理标志认证数量不少,但缺乏有规模、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传统的农产品供给结构与消费需求升级之间的供需平衡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2.农业经营主体力量不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尚需加快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在绿色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还需抓紧扩量提质。农业生产经营队伍老化、弱化,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相对短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绿色生产意识和技术应用相对不足,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功能不强,不能满足农业绿色发展的需要。

3.农业要素保障不够到位。我市在绿色防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研发、推广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仍存在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技术研发体系不健全、以及对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涉农贷款额度、期限和抵押等限制条件较多,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动力相对较弱,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保险有待扩质扩面,以保成本为主的政策性保险保障水平偏低,影响农民参保积极性。土地供需矛盾相对突出,农业设施、项目用地审批普遍面临“指标受限不敢批、属性模糊不好批、规划控制无法批、政策限制不能批”的困扰。

4.绿色发展机制亟待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涉及多个部门,职能分散交叉,统筹协调难度较大。财政涉农资金来源和使用碎片化现象相对突出,财政资金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撬动作用发挥不充分。政府对生产经营、生产资料流转、要素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仍需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引进示范推广,农业科技人员和生产操作培训,技术和信息咨询、检验检疫、市场推广等服务还需进一步完善。

5.农业面源污染仍需严控。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度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一定遏制,但还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受农民传统种植习惯影响,滥施滥用农药、化肥现象还较为普遍。散户养殖畜禽情况在一些村庄仍然存在,废弃物随倒乱排时有发生。秸秆、畜禽粪污等回收利用的成本相对较高,农户、企业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积极性不高。

三、建议对策

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破解当前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持续推动农业空间布局、资源利用方式、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更好调亮江阴绿色发展底色,努力构建空间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稳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新格局。

1.坚持系统谋划,筑牢绿色发展根基。农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需要统筹规划、系统推进。要科学绘制农业绿色发展“蓝图”,以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规划编制为契机,立足我市地域特色、自然生态、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需求,抓紧编制农业未来发展规划,调整优化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布局,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功能配套,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引导农业产业适度集中、集约发展,推动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绿色发展格局。要坚决守住农业空间发展“红线”,把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作为落实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市场保供的重要路径,进一步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合理确定城乡密度和开发强度,防止城乡建设和工业开发大规模占用农田、林地、水面等资源,为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留足更多空间。要全力守护农业生态“绿障”,将农业绿色发展作为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管护和修复工作,打造整洁美丽田园风貌,夯实农业绿色发展生态基石。

2.严治面源污染,坚守绿色发展底线。解决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是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首要前提。要围绕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四化”要求,持续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深入推进农药零增长计划,进一步完善农药集中配供体系,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格管控禁限用农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使用,强化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服务,指导农民适时适药适量防治病虫害,推动农药使用减量控害。要深入开展化肥减量化行动,继续抓好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试点工作,集成推广一批轮作休耕、稻蟹(虾)共作、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绿色生产新模式、新技术,建立完善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指导农民精准施肥、高效施肥,促进化肥施用减量增效。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农用地膜等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逐步建立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理、公共财政扶持的农业废弃物回收和集中处理体系,通过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循环利用,避免二次污染。要持续抓好“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垃圾分类、厕所革命、黑臭水体治理等工作,严格工业和镇村污染物处理和达标排放,遏制工业和镇村污染向农业转移。

3.注重品质提升,创响绿色发展品牌。要做优绿色产业,在推动绿色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做精绿色种养业,持续调整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品种结构和产业结构,扶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增加农村生态服务产品供给,培育壮大乡村绿色产业。要做强绿色基地,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建设,着力打造一批高规格、高水平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基地。要做精绿色产品,健全完善农业全行业、全流程绿色标准体系,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加强“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和产品标识使用管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要创响绿色品牌,深化农业知名品牌创建和品牌体系提升行动,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创新品牌营销方式,讲好农业品牌故事,培育一批“叫得响”“过得硬”“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一批企业品牌,精炼一批农产品品牌。

4.强化要素保障,夯实绿色发展支撑。要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财政投入保障和稳定机制,统筹整合各类功能互补、用途衔接的涉农奖补资金,增强支农资金投向的靶向性、精准性,带动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绿色发展。要优化农村金融服务保障,深化“政银担”三方合作,探索建立面向“三农”的担保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满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需求。要构建多元化的农业保险体系,通过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推动农业险种从保基本逐步向保收益转变。要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试点,探索更为灵活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政策,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用地需求。要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配齐配强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加强专业农技服务人才培育和招引,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

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委

 
版权所有: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10202437号-1  技术支持:江阴电信 江苏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