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
官方微信
(2020年第9期)关于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推进情况的调研报告
(信息时间:2020-09-02)  点击量:
 

一、基本情况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江阴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近年来,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一推三治五化”要求,聚焦整治工作重点难点和短板弱项,坚持高位谋划、上下联动,精准发力、全力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农村整体面貌得到了有效改善提升。

1.坚持高标统筹,协同整治格局基本形成。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市、镇、村三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把手”责任制,压实市级主导、部门主责、镇街主体、村社主抓责任,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攻坚落实的工作格局。强化政策保障,先后出台《关于开展“一推三治五化”专项行动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实施方案》《江阴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开展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行动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分别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亿元、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项资金5000万元予以奖补激励,为整治工作有序推进提供有力支撑。强化规划引领,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全面启动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修编,全方位规划设计村庄空间布局、功能区划、基础配套、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建设品质同步提升。目前21个规划发展村庄已完成规划设计。强化宣传引导,依托市级主流媒体、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等宣传平台,及时反映工作动态、推广典型经验、加强宣传教育,编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专刊8期;融合文明城市创建,开展常态化志愿服务,积极营造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整治氛围。

2.坚持靶向发力,环境综合整治推进有力。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难点问题,对标五大专项行动具体要求及考核细则,在全市开展拉网式、全覆盖、无死角排查整治行动。聚力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新桥、华士、利港等镇街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稳步推开;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大整治,清理堆积垃圾48.71万立方,清理乱堆放点10.64万处。聚力农村河道生态治理,重点对新沟河、锡澄运河等15条骨干河道和月城等东南部6镇101条河道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清理河塘沟渠6143处,华塘河、梅隆河等52条镇级河道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聚力村容村貌改善,拆除破旧棚舍、棚架2.97万个,清除破旧垃圾房5546处,修缮破旧房屋887户,取缔农村大三格化粪池546个,清理露天粪坑36个,修复破损路面22.14万平方米,新配置路灯5661盏,补绿增绿173万平方米,乡村环境得到净化美化绿化。

3.坚持固强补弱,农村基础配套日臻完善。针对农村厕所、农民住房、污水处理、农村道路等薄弱环节,大力实施提标改造工程。持续深化厕所革命,新(改)建农村公厕167座,全面取缔农村大三格化粪池、露天粪坑并建立动态清零机制,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1175户,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9.99%。全力补齐治污短板,加快推进20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创新采用PPP模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近800套、建成污水管网1177公里,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运维体系日益完善,1547个村庄完成生活污水治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55.7%。改造提升农村道路,按照“四好农村路”标准打造高标准农村道路,加大农村道路的畅通、拓展、维护力度,推进干道沿线、连接线和村组道路的绿化美化景观化提升工作,塑造了一批富有亮点的道路景观。有序推进农房建设,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以点扩面,14个镇街41个试点自然村农房更新改造全面铺开,目前市级财政已划拨奖补资金近5000万元,计划建设的1898户农房建设任务已开工1380户,开工率达72.7%,其中竣工905户,“新江南人家”正逐步由蓝图变为现实。

4.坚持督查问效,整治攻坚工作成效初现。巡查考核有力度,将日常巡查、随机抽查和重点督查相结合,市级巡查工作组每半月召开一次现场督查会,通过抽查督查、工作汇报、现场点评等方式,重点督查一个片区,巡查工作做到全天候、不间断、全覆盖。督查方式有创新,将明察与暗访相结合,在市级专班巡查考核的基础上,邀请第三方逐村逐项定期开展暗访测评,一个季度轮巡一遍,罗列问题清单,实施一村一档,限期整改落实。督促整改有举措,将奖优与罚劣相结合,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红黑榜考评制度,通过媒体、网站,每月通报自然村考核情况,每季度通报行政村考核情况,每半年通报镇街考核情况,以排名树典型、传压力,以奖惩强动力、促提升。截至目前,共召开现场督查推进会10次,巡查考核自然村394村次,反馈整改问题4万多个。

二、存在问题

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对表市委建设美丽江阴的部署要求,对标周边先进县市区的示范样板,对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

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主要表现为:部分基层干部对整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动作为不够,“等靠要”思想严重,工作中有畏难情绪,存在简单应付、敷衍检查、推进不力的问题;对整治的目标要求理解不深,“重外在、轻内涵”,把人居环境整治等同于修路刷墙大扫除,侧重于做垃圾清扫、拆违除旧等基础性保洁工作,没有真正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到“美丽宜居”的高度来统筹谋划推进;对整治的推进要求把握不透,重点线整治、轻面上拓展,重盆景打造、轻全景建设,整治工作仍存在较多的盲区和薄弱地带;对群众的宣传引导不力,群众参与整治和爱护环境的自觉性不高,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农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陈规陋习还依然存在。

2.环境整治任务依然艰巨。从纵向比,近年来,我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集中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但从横向来看,在无锡七个板块中,我市在最近的一次暗访测评中得分仅位列第四,垃圾处理、水环境管护等两项指标得分低于无锡平均水平,三个自然村被列入黑榜名单。在本市范围内,各镇街工作推进存在不平衡性,特色村明显好于普通村,集体经济较好村好于一般村,主干道沿线村好于偏僻纵深村。从指标完成情况来看,三年行动已接近收尾,但部分整治项目推进相对缓慢,如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要在年底完成80%的覆盖率还有一定差距,部分农房建设试点村目前还处于“零开工”,镇街垃圾分类工作相对滞后,清脏、治乱、控污、补绿、拆破等方面还有诸多薄弱环节。

3.政策要素保障亟待加强。一是资金缺口相对较大。我市村庄布局相对多而散,且农村基础建设欠账较多,导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范围广、所需投入大、运行成本高,且大多来源于各级财政资金的投入,渠道相对单一,工程建设、管护费用巨大与财力严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土地指标相对紧缺。我市农村基本处于“跨出门槛就是基本农田”状态,且土地指标历来紧缺,农村环境整治项目一旦涉及土地使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影响整治项目推进,这一点在农房建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农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建立方面工作力度不够。三是农村村庄规划相对滞后。目前全市371个规划发展村仅有21个村完成村庄规划,占比不到6%,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滞后于人居环境整治进度,直接影响整治效果。四是服务指导没有跟进。职能部门强调镇街属地管理多、下沉农村指导少,导致部分村庄对整治标准不明晰,工作推进不到位。

4.长效管护机制有待完善。整治合力尚未真正形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涉及部门较多,部门之间工作联动不够紧密,日常管护协作配合不够到位。管护保障机制不完善,农村公路、农村公厕、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等整治项目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问题,部分整治项目运营方面人员不到位、经费没保障、后续服务跟不上。日常管护力量相对薄弱,农村环境长效管护队伍数量偏少,人员普遍年龄偏大,设施配备相对简陋,缺乏专业的作业指导。

三、建议与对策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人居环境质量直接决定着民生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就是改善民生。当前,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进入攻坚决战的关键时期,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了建设“美丽江阴”的部署要求,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以“建设美丽江阴”为引领,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先行经验,以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为内涵,进一步强化责任抓落实,突出重点抓整治,聚力攻坚求实效,着力打造更多代表江阴生态美、人文美的美丽乡村风景线,创建“让城市更向往”的美丽田园乡村,让农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1.统筹工作合力,系统谋划推进。要提升站位抓整治,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全会关于“建设美丽江阴”的部署要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纳入实施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江阴的总体框架,同步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住房改善、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乡村基层治理创新等工作,着力研究解决城乡发展、环境卫生、风貌特色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良好的人居环境真正成为农民生活的增长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点。要规划引领抓整治,坚持“规划先行、多规合一”,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为契机,持续抓好村庄规划编制和管理,科学布局农村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形成系统完善的农村发展规划体系,真正做到产业、村庄、土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多规合一”,充分发挥村庄规划在环境整治中的先导性作用,避免盲目投入和无序建设。要凝聚合力抓整治,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健全完善农业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履职尽责的联动机制,通过联席会议、蹲点驻村等形式,强化市镇村上下互动、部门横向联动,着力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推进机制。要注重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通过基层党建引领、村规民约约束,动员和组织村民主动参与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推动群众观念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

2.强攻重点难点,精准施策施为。在治理重点上要再聚力。要紧扣“一推三治五化”工作重点,聚焦城乡接合部、环境敏感区、主要交通干线沿线以及河流河道等重点区域,紧盯陈年垃圾、河塘治理、乱堆乱放、破旧危房等突出短板,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垃圾处理闭环体系构建、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村容村貌集中整治等重点项目落实,持续深入开展环境提质行动,进一步消除整治盲区、管控死角,着力打造干净、整洁、优美的村庄环境。在任务落实上要再精细。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全面对照专项行动20项任务指标9大类19项考核内容,系统排查问题,明晰任务清单,强化责任落实,紧扣时间节点,倒排作战工期,科学把握工作进度、步骤和标准,全力锻长板,精准补短板,确保各项考核指标高质量达标。在工作推进上要再提速。今年的时间已过半,但部分整治项目进度相对缓慢,特别是我市农村住房建设项目进展相对滞后,建议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用好用足政策、积极向上争取的同时,要下沉基层一线、提供精准服务,积极探索破解资金筹措、土地落实、项目审批、群众发动等问题和瓶颈的有效路径,进一步细化优化农房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及时帮助试点镇、村协调解决实际困难,确保年内试点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3.坚持因村施治,彰显乡村特色。要注重差异性,因地制宜显个性,立足区域差别、村庄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农村在财力、自然禀赋、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差异性,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保持乡村固有的历史、文化、风俗、风貌,决不能一个模式、一把尺子量到底。要针对根据村庄不同区位、不同类型、不同人居环境的现状,合理确定整治标准和目标任务,分步分类实施,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要注重示范性,典型带动促引领,结合美丽乡村示范村、特色田园乡村、省级生态文明示范村等创建,以农村住房建设为抓手,对标先进标杆,加快亮点塑造,培育示范典型,着力培植一批在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农村环境整治样板。要善于总结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我市农村面貌整体提升。要注重乡土性,传承文脉载乡愁,在农房建设改造、村庄风貌塑造等方面,要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进一步加强农户住宅布局和风貌的引导与管控,用足用好村庄自然禀赋,充分挖掘地方人文底蕴、民俗风情,将乡土文化、乡土风貌和现代功能充分融入到规划建设当中,在景观、道路、民居建设上注重保留乡村印记、反映乡村特色,凸显有别于城市的江南乡村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气息。

4.强化机制保障,确保常态长效。要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保障机制,统筹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持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运营、垃圾收运、卫生保洁等经费的财政支持力度。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撬动作用,运用市场调配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构筑多元化投融资格局。要构建立体化的综合管护体系,整合各级各类资源,配齐配强专业化的保洁养护队伍,积极推进农村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综合管护,实现农村环境全域化管护、整体化提升。要形成长效化的监管机制,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辅相成、突击工作与日常工作相互结合、治标与治本同步推进,建立健全日常管护、干部包联、巡查督导、考核奖惩等制度规范,加快完善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农民主体发挥、有督查评价的“六有”管护长效机制,推进落实农村人居环境网格化管理,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努力遏制“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现象发生,确保我市农村人居环境长治久洁。

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委

 
版权所有: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10202437号-1  技术支持:江阴电信 江苏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