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
官方微信
(2020年第2期)关于我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情况的调查报告
(信息时间:2020-04-30)  点击量:
 

一、基本情况

我市地处长江下游地区,拥有丰富优质的生态资源,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中重要的生态节点。我市共有山体33座31.05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3.45%;水系由长江及24条市级骨干河道、216条镇级河道和坑塘组成,水面率12.8%;林地主要集中在要塞森林公园、定山和低山丘陵区域;农田保有量约为376.35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38.11%,永久基本农田281.56平方公里。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一是定规矩,构筑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框架。按照“水岸和谐、江河联动、江城互动、林湿一体”四大原则,编制江阴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1+9”规划体系以及生态保护与修复专项规划。制定出台《江阴市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当好长江大保护排头兵三年行动计划》《长江(江阴段)沿岸造林绿化工作方案》和《长江沿岸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方案》等规划方案,加快建立制度健全、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工作体系,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有力支撑。二是重建设,促进国土空间生态格局优化。全面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开展全市矿山地质环境详细调查和恢复治理工作,完成矿山地质灾害治理项目7个,争取省补资金1.626亿元,计划实施废弃矿山治理项目20个,全力保护我市宝贵的矿山资源。在省内率先制定出台《湿地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规划》,深入推进河流湿地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建成黄山湖湿地保护小区、丁果湖湿地保护小区、长跃湖湿地保护小区、窑港口湿地保护小区、绮山备用水源地、月城芙蓉湖省级湿地公园等生态项目,逐步恢复生态系统绿肺功能。大力推进绿化造林,林木面积由2015年的19950.8公顷提高到2019年的22800公顷,林木覆盖率从24.05%提高到24.49%,林木蓄积量由2008年的35.958万立方米提高到2019年的48.0873万立方米。建成滨江公园、应天河公园等城区绿地,推进锡澄运河公园建设,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集中行动,全市共建共享美丽宜居环境。三是谋创新,保障生态修复工作顺利实施。主动将江阴长江港口规划岸线由2008年23.4公里调减到16.85公里,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政策,有效恢复和改善长江水生生物生存环境。进一步健全生态补偿、占补平衡和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自建房等机制,促进我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7.92万亩,实施永久基本农田核实整改和储备区建设,牢牢守住全市耕地保护红线。

二、存在问题

虽然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取得显著成效,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在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历史欠帐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我市产业结构偏重,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不合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利用上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萎缩。土地开发强度高达42%,生态环境受侵占挤压;森林覆盖率20.14%,与小康社会23.04%的指标要求差距明显;2005—2018年水域面积下降15%,不少水稻田改为旱田种植经济作物,湿地功能丧失,全市现有自然湿地保有率22.6%,省排名垫底。

二是践行新发展理念尚需进一步加强。部分领导干部“重发展轻保护”传统思维依然存在,对保护和构建生态系统重视不够。生态修复在法制体系、制度规范、技术标准等方面还存在空白和短板,工作整体上还处于学习探索、实践实验的起步阶段。修复工作整体观、系统性不强,修复工程分割为若干个生态子项目实施,项目编制、申报和实施存在分散、多头管理,导致资源浪费、修复效果不佳。生态修复目标及年度修复计划不明确,环城森林公园、长江岸线生态湿地保护等项目建设严重滞后。

三是少数修复工程建设项目问题突出。除列入计划整治和完成项目外,我市仍有大量矿山宕口如耙齿山西坡、秦望山西侧南坡等山体,因不具备施工条件或施工条件差未被列入修复计划,水土流失、山体失稳、景观破损等问题突出。部分工程修复技术、材料与装备不够生态,施工中仍使用混凝土硬化道路和场地,道路工地扬尘、废气废渣废水直排等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设备使用和人员管理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意见与建议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市政府要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一体化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一要增强政治责任感,着力构建生态修复工作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根本指引。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全部工作始终,确保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正确方向和目标。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找准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在自然资源改革发展中的定位,加快构建我市优质生态网络结构和发展基底。要促进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工作思路的转换,处理好市镇两级政府的财权事权、政府与市场关系,推动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理念重塑、业务重构、力量重组,努力形成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新格局。要建立自然资源规划、农业农村、水利、住建等多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在规划管理、用途管制、业务审批、监管执法等全程管理中落实生态保护责任,变被动修复为主动修复,变末端治理为前端防护。

二要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有效提升国土空间承载能力。要强化规划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作用,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和落地,将生态修复作为规划重要内容,确定生态修复工作的战略目标、空间布局、重大工程、政策措施,实现国土空间全要素管控和供给质量的提档升级。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贯彻落实高质量建设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决议精神,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内容,筑牢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安全屏障。要不断拓宽耕地保护、国土空间优化、土地集约利用渠道,利用好占补平衡、增减挂钩、土地整理等方法,着力盘活存量闲置用地,有效缓解土地开发强度大、环境容量过载的压力。

三要突出环境问题导向,科学安排项目工程建设。要实事求是地查找问题、梳理矛盾、清理“欠帐”,树立底线思维,区分轻重缓急,坚持远近结合,科学组织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得到修复。要针对江阴地区地貌阶梯类型,综合考虑空间生态的可用性、自然资源的属性和修复技术水平、资金投入以及群众诉求等多重因素,科学合理进行工作布局和项目安排,反对不计代价的政绩工程,杜绝华而不实的盆景项目。要科学确定我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任务,明确年度修复主要内容、形象进度、资源投入、保证措施等,确保生态修复任务按时完成。要加快推进环城森林公园等重要生态区域、主要生态廊道、关键节点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国土绿化、河道整治、水源地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程项目,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开展剩余矿山宕口的复绿整治,加大石庄湿地、长山沙等自然湿地保护小区建设,使生态修复实现“通经络、强筋骨、全覆盖”。

四要提高修复技术水平,创新生态修复工作模式。要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方针,实行“宜水则水、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原则,科学制定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方案,着力扩大环境容量和生态空间。要加强建设项目立项管理,健全环保安全、质量标准、人员装备等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修复工程和整治项目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效果衡量标准,准确评估生态修复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安全性、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的质量与服务能力。要实行生态修复效果监测制度,科学布局环境安全监测样点,及时解决后续突发问题,确保修复区域生态系统安全和稳定,巩固良好的生态环境。要遵循“谁修复、谁受益”原则,推行市场化运作、开发式治理、科学性利用的模式,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激励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生态修复工作。

 

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工委

 
版权所有: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10202437号-1  技术支持:江阴电信 江苏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