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
官方微信
民主进步的历史见证者
——访江阴县第八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肖国衡
(信息时间:2018-08-03)  点击量:
 

1981年至1984年,作为文革结束后的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江阴县第八届人大具有着里程碑式的地位。这届人大,第一次将直接选举人大代表扩大到县一级;第一次设立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作为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结构;第一次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本届政府……一个个第一,构成了江阴历史上颇具纪念意义的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作为首任江阴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肖国衡适逢其时,有幸见证了这段辉煌历史。对于肖国衡来说,即使年届耄耋之年,但这些珍贵的记忆却一如昨日,历历在目。

在肖国衡的记忆中,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进一步调动地方积极性,适应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修改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根据江苏省的统一部署,当时尚属苏州地区管辖的江阴县于1980年11月24日成立选举委员会,下设选举办公室。春节前在新桥公社先行县级直接选举试点,春节后全面开展县、社两级直接选举,到1981年5月18日,全面完成县、社两级直接选举任务,历时176天。

“在直接选举之前,江阴当时一直采用的是间接选举办法,简单来说,就是由选区选民投票选举社、镇人大代表,然后再由社、镇人大代表选举出县人大代表。而直接选举,就是县人大代表候选人直接进入选区,接受选民投票。”肖国衡回忆,这是一个选民参与热情极高的年代。当时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成分论”已经消弭无形,选民数量大幅扩大。选举前要进行选民登记,每个选民都有选民证。当时绝大部分选民都到会参加选举。“当时选民的热情比现在还要高,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自己手中的一票,是农民翻身作主人的象征,是政治地位的体现,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当时不乏也有人因为没有拿到选民证而嚎啕大哭的。”

1981年,江阴全县总人口为1001871人,经过选民资格审查,18周岁以上人口无法行使选举权利的587人,暂停行使选举权利的96人,被剥夺选举权利的有17人,全县登记选民640625人。经宣传发动,选民积极参加提名推荐代表候选人,按《选举法》规定,经选民1人提名,3人以上附议,成为合法的初步候选人共10648人,为应选代表的24倍。对照代表条件和先进性、代表性、广泛性要求,按照差额选举的规定,经选民反复协商,尊重多数民意,确定正式候选人668人,为应选代表的1.5倍。“当时选民参加投票选举的有632253人,参选率达到了98.7%。全县有31个社、镇,有县代表选区211个。我当时是在长泾花园村选区选举的。那次选举,通过直接选举产生了县人大代表440名,社、镇代表2762名,真正体现了民主的进步。”肖国衡如是说。

通过这种选举方式产生的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热情普遍较高。在肖国衡的回忆里,就有不少建议令他记忆犹新。“喝水问题是当时代表们提得最多的建议和意见,当时江阴北门还没有通上自来水,老百姓喝的还是河水。此外,青阳农药厂的水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逼得老百姓打深井河水,群众反映强烈。鉴于此,很多代表纷纷递交建议,最终促动政府解决了这两个难点问题。还有桥梁问题。在‘文革’期间,江阴有很多桥梁都疏于修葺,有的甚至年久失修,给百姓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对此,代表们有很多建议和意见。当时有个代表为了督促政府修葺长泾刘家桥,不仅递交建议,甚至还三天两头到县里跟踪催促。还有名来自南闸的代表李一芝,针对锡澄运河改道南闸西面而导致街中心老运河脏乱不堪提出了整改建议,后来经过努力,政府也解决了这一问题。”肖国衡告诉记者,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人大代表高度自觉的参政热情,真正反映了自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走上了正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肖国衡告诉记者,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在1981年7月由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产生。“这是地方人大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人大常委会。同时还取消了革委会,恢复了县人民政府。”肖国衡对新生的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工作如数家珍。他说,当时国家修改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选举法》、《地方组织法》,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这些新法规。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初建时,常委会组成人员认真学习《宪法》、《地方组织法》,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文件。“当时委员们都认为,县以上地方各级设立人大常委会这个常设机构,这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加强地方政权建设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党和国家为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1981年11月2日,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批彭真同志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两次座谈会上的讲话纪要的通知》,并联系实际,讨论了县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制定了人大常委会会议制度、人大常委会主任办公会议制度、人大常委会与人大代表联系制度。“县人大常委会的日常工作逐步建立和健全起来,开始依法行使决定权、监督权和任免权,县级机关和各社、镇的县人大代表小组相继建立并开展活动,被文化大革命破坏的民主氛围已经逐步恢复。”肖国衡说。

回望30年,肖国衡见证了这项与改革开放同行的历史创举,江阴县(市)人大常委会用行动开辟了一条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发展、在规范中提高、在创新中加强的前行道路,用实践诠释着地方民主进步的足迹。

(朱怡军)

 
版权所有: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10202437号-1  技术支持:江阴电信 江苏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