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8日在江阴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江阴市人民政府
各位代表:
2016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年度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克难奋进,埋头实干,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主要指标预计完成情况如下: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4%;
(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
(三)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0.6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略有增长;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
(六)进出口、出口总额实现正增长;
(七)到位注册外资完成10.5亿美元;
(八)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9%左右;
(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十)万元GDP能耗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
(十一)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消减量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
(十二)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66.7%。
上述12项指标中,有11项完成了目标任务,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项没有完成。主要原因:一是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形势严峻,实体经济不振带来的冲击从需求端影响到供给侧,民间资本投资意愿不强;二是近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基数不断攀高,投资高位增长压力较大,且今年工业投资、服务业投资增幅均有较大幅度下降,难以支撑全社会投资预期目标。
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情况如下: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增长7.4%;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9.9亿元,增长5%。工业运行稳步提升,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5900亿元,增长3.2%;全市规上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5700亿元,增长3.5%。服务业持续增长,预计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344亿元,同比增长8.5%(可比价),占GDP比重达到44%,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利用外资再创新高,预计全市完成到位外资10.5亿美元,完成无锡年计划的116.67%,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资本经营实现新突破,新增上市企业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实现首发融资28.2亿元。高效农业不断推进,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85.6亿元,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86%,高标准农田比重达59.6%,高效农业比例达63%,蔬菜、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新建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高新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升至44%。研发实力大幅提升,全年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119家,新批省民营科技企业167家,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产品230只,新批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无锡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入选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9家,新建江阴市院士工作站7家,江阴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8家,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超70%。品牌创新不断增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7件,全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15件,新制定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8项,阳光集团、兴澄特钢荣获质量管理“全球卓越绩效奖”。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加大,新增各类人才1万人,其中国家人才2人、省“双创”人才5人。
城乡面貌不断改善。全面启动城乡建设“1310工程”,着力完善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功能配套不断完善,锡澄高速公路江阴南互通建成投用,夏东路改造等27个项目加快推进;锡澄运河25公里航道竣工投运;鲥鱼港公园、应天河风光带建设扎实推进。公共交通网络不断优化,外滩公交首末站、新华站停车场改续建工程进展顺利,新建候车亭80只,新建公交电子站牌30个;完成中心城区自行车租赁点布局规划,公共自行车平均日租用量超6000次,入选“2016长三角十大公共自行车推广典范城市”。城市管理不断加强,梅园里等8个改善型城中村、景园小区等14个老小区、天鹤菜场等12个农贸市场完成改造;拆除违法建设15万平方米;主城区机动车停车泊位新增1046个。
生态环境逐步优化。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控,全市已累计关停热电企业12家,超额完成第一阶段热电整合任务,完成6台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升级改造任务,淘汰整治燃煤锅炉305台,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7518辆,完成18个扬尘污染治理项目,新增天然气用户4万户。大力推进水环境整治,加快实施城乡黑臭河道整治,完成河流综合整治28条;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关停整改畜禽养殖场781家,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光大环保能源垃圾电厂三期工程有序推进,小湾水厂深度处理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新建污水主管网20.5公里,完成44个小区生活污水管网改造;新建村庄生活污水设施50个。加强地质环境治理,完成秦望山建材矿区治理复绿50亩,新增造林绿化2591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95平方米,创建省绿化示范村13个。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预计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5.4万元和2.8万元,在全省县级市排名中位居前列。就业形势稳定,全年提供就业岗位5.9万个,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农村调查失业率分别控制在2.3%和2.83%。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城保扩面4.6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被征地农民养老年龄段人员养老补助金标准分别由每人每月250元、600元提高到280元、670元;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800元。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新开学校基础建设项目9个,总投资4.23亿元,第一初中易地新建、江阴中专整体改造等项目有序推进。教育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2016年高考取得佳绩,本二以上进线率、总均分居无锡市第一。医疗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完成妇幼与计生资源的整合,加强妇幼健康服务联合体建设,“全面两孩”政策稳步实施。社会救助精准实施,全年临时救助4000余户次,支出金额370余万元;走访慰问8万余户,发放慰问金近8000万元。文体服务不断加强,组织公益性文化演出500多场,建成全民阅读公益服务点100个,获评全国“书香城市”;全民健身综合馆开工建设,承办国家级以上赛事11次,组织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500余项次。
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任务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也是江阴撤县建市三十周年。由于国内外经济趋势性变化和周期性变化因素相互交织,宏观形势没有根本性好转,预计2017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在减弱,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的任务依然繁重。
基于国内外形势和我市的客观实际,建议2017年指标安排如下: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7.5%;
(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
(三)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提高0.6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
(六)进出口、出口总额保持正增长;
(七)到位注册外资完成9.5亿美元;
(八)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GDP保持同步增长;
(九)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十)万元GDP能耗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
(十一)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消减量完成上级下达目标任务;
(十二)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67.5%。
为实现以上计划目标,全面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17年将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推进产业强市。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和引导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阴五年行动计划”,围绕八大重点领域,着力提升工业制造水平,引导企业加快智能化改造。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发挥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着力提升新兴产业规模能级。大力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着力培育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型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服务业增加值提升0.6个百分点;培育壮大网络零售、居家养老、连锁经营等业态,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提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促进主导产业提升、特色产业扩面、多元复合经营、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3000亩。
二是着力推进创新驱动。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发展,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新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00家;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60项;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确保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18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12件。积极创建创新平台载体,聚焦石墨烯、微电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组建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5家,众创空间和星创天地3—5家。积极推动人才引育,培育省“双创计划”、无锡“太湖人才计划”人才30人以上,培养高技能人才3000人。
三是着力推进城乡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加快推进江阴绿道、滨江公园、运河公园、应天河公园建设,加快环城森林公园定山、绮山、花山启动区建设。着力优化交通网络,加快推进芙蓉大道快速化改造、砂山路、云顾路大修等工程,启动新澄杨路、长新大道二期、临江路西延伸段、林荫大道西延伸段建设,完成夏东路、毗陵路西延伸段工程,打通君山路、塘前路等“断头路”,搬迁黄田港、韭菜港渡口,加快形成完整路网体系;开工建设南沿江城际铁路,推进新长铁路城区段高架改造、火车站货运场站搬迁;完成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启动锡澄运河扩大北排、老桃花港整治工程,建成西横河防洪排涝、西门雨污水泵站改造等67项应急防汛工程。着力加快特色镇村建设,加快新桥、徐霞客、长泾等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特色镇和华士、周庄、新桥等产业特色小镇建设;加强村落文化和历史名村保护,培育一批美丽宜居村庄。着力深化城乡环境整治,不断优化人居环境,实施10个城中村和14个老小区改造;继续实施农村供水管网及户表改造,新增天然气居民用户2万户。
四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全力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石化、合成树脂等重点行业有机物治理;开展新一轮热电企业整合整治,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完成4台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67.5%。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太湖水防治,整治河道15条,III类以上地表水比例持续提高;加快推进城区控源截污工程,改造提升73个片区污水主次管网,完成澄江路等14条道路污水主管网铺设;新建集镇区污水管网20公里、排水达标区30个,力争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村庄350个以上;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关停和整改畜禽养殖场300家以上。扎实推进地质环境治理,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肖山、窑港口水源地达标建设和绮山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推进锡东生态园建设,扎实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处置、光大电厂三期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城乡绿化水平,新增造林绿化1000亩,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04%。
五是着力推进民生改善。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稳定就业形势,全年提供就业岗位5.6万个,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2.3万人,城乡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新增城保参保人员3万人;稳步提高各类保障待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被征地农民养老年龄段人员养老补助金,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310元和760元,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人均880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840元。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完成新澄江中心小学易地新建,推进敔山湾幼儿园新建等项目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优化医疗机构布局,启动建设市妇幼保健院,完成市中医院异地新建规划选址,确保市医疗中心建成投运。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举办徐霞客诞辰4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深化“书香江阴”、“市民文化节”等品牌活动建设,全年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3000场以上。进一步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加快全民健身综合馆建设,办好市第七届运动会,推广使用市民卡余额健身新举措。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加快建设市民服务中心,扎实推进“智慧江阴”建设,实现全市公共区域免费WIFI全覆盖,启动智慧城市信息整合共享协同工程,组建成立大数据中心、城市综合管理指挥中心,建设电子政务平台,建立城市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标准示范,推行城市智慧式管理,着力营造高效务实的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