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
官方微信
江阴市人大常委会述职报告
江阴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赵志军
(信息时间:2016-07-11)  点击量:
 

尊敬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此次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对我进行述职评议,既是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是对我个人的极大关心和鞭策。2011年7月,我到市科技局工作;2012年3月我又被江阴市人大常委会任命为市科技局局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我以对党的事业、对江阴科技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推动江阴科技创新事业再上新台阶,尽心尽力尽责地作出了积极的努力。现将本人任职以来的履职情况汇报如下,请予评议。

任职以来,本人能够认真履行任前承诺,并坚持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局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带领全局同志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程,为江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我市科技工作先后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20个国家级荣誉牌子和江苏省首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区域示范县(市)、江苏省科技富民突出贡献单位等20余个省级荣誉和牌子。任职以来,市科技局每年在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和万人评议机关活动中名列前茅。2012—2013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万人评议机关”先进单位,2014—2015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十佳人民满意机关”,本人荣获2013年度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个人、全国和全省知识产权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一、坚持勤学多思,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履职尽责能力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本人始终坚持主动学、带头学、经常学,不断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以过硬的自身素质来应对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挑战。

1、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认真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和省、无锡市委全会以及江阴市委全会等重大会议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认真组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着力加强思想理论武装,补足精神之“钙”,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带头学习焦裕禄、吴仁宝、李良宝等先进典型事迹,不断强化宗旨意识、为民意识和服务意识,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做好科技工作。

2、强化业务学习,树立创新思维。主动学习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方面的业务知识和相关政策,及时把握上级科技政策和最新科技发展趋势,强化知识储备,拓展工作视野,吃透政策精神,抓好政策落实。组织开展“科技投入学昆山、产学研合作学常熟、专利工作学吴江、创新载体学宜兴、科技金融学新区”的“五学”活动,在学赶先进中找到自身不足,不断确立新的工作标杆,创新工作思路,提升江阴科技工作的影响力和支撑力。

3、强化调查研究,提升发展理念。带头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摸清摸准一线实际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任职以来,主持科技和知识产权“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发表各类署名调研理论文章10余篇。围绕产业强市建设,我与班子其他成员一起,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理性思考,认真研判,牢牢树立“创新驱动、人才引领”的发展理念,确立了“企业为主体、产业为方向、人才为支撑、制度为保障”的工作导向和“建设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内有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的工作目标。

二、坚持改革创新,真抓实干,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事业跨越发展

任职以来,本人带领科技系统同志一起,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以产业、企业、载体、人才、环境“五个创新”为重要抓手,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重点工作,基本完成了“十二五”科技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提升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重要支撑。

一是抓产业创新。2012年以来,我们着力推进“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计划”,积极培育壮大能够引领城市转型、支撑产业升级的重点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十二五”末,江阴累计拥有建成高性能合金材料及制品、风电装备、特钢新材料及其制品、现代中药等6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拥有传感网、风电装备、机械装备等5个省级科技产业园,拥有国家集成电路封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高性能金属线材制品、工业余热利用装备、金属循环应用装备等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在集成电路封装、节能环保、特钢新材料、高端风电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2%,比2011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二是抓企业创新。着眼转型升级,大力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三个全覆盖”计划,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15年,全市专利申请量超1.4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达6313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16件,与2011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24%、182%、153%。2012年以来,全市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新增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23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74.6%;组织企业与哈工大、武汉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大学、中科院纳米科学中心、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实施重点产学研项目240余项;企业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级专利奖3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1项,省级专利奖2项。至“十二五”末,全市累计拥有国家创新型企业4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高新技术企业381家,省民营科技企业1500家,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156家。

三是抓载体创新。致力集聚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拓展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的功能。2015年,围绕产业高端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建立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启动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其中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已挂牌运行,在打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通道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建成创客联盟团、逸生活健康创吧、三牛众创空间、澄e工场、海之语创客空间、金顾山创客汇等众创空间6家,其中5家获批省级众创空间,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的支撑平台。至“十二五”末,全市累计拥有省级以上创新载体214个,其中国家级创新载体12个。全市建成诺奖得主研究院4家,累计拥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科技企业加速器1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3个、现代农业科技园1个、农村科技服务超市5个、创新型试点乡镇7个、创新型社区2个,同时还成立了苏南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江阴中德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江阴中瑞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科技成果在江阴“落地开花”搭建了平台。

四是抓人才创新。2012年以来,充分发挥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和“科技镇长团”的桥梁纽带作用,着力推进人才强企“330”计划和“院士集聚计划”,积极开展“两院院士江阴行”、“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百企千才高校行”和“海外博士江阴行”等活动,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落户江阴,打造人才高地。至“十二五”末,全市引进诺奖得主5名,入选国家25人、省“双创计划”49人、省“333工程”90人、省“双创博士”42人、省“双创团队”8个,柔性引进院士在江阴建站41家,全市高层次人才累计逾1万名。依托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和民营科技企业协会的平台优势,组织开展各类企业家培训活动,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富有创新创造活力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同时大力推广“引进一名领军人才、带动一支创新团队、撬动一个新兴产业”发展模式,成效显著。2015年江阴创新型领军企业销售超亿元的有2家,销售超千万的有20家,其中远景能源销售突破150亿元,入库税金超3亿元。

五是抓环境创新。2012年以来,先后主持制订了《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经济转型提升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市级财政科技项目和专项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等多个政策文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了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全社会R&D投入比重达2.98%,比2011年提高0.23个百分点。同时全面落实兑现各级科技扶持政策,四年来共落实省高企所得税优惠政策30.79亿元,落实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优惠政策2.4亿元。积极对上争取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四年来全市共承担实施无锡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0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3项,获得各类扶持资金6.4亿元。深入推进科技金融合作创新,四年来全市共实施股权投资逾1亿元,累计投放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补偿贷款逾1亿元,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逾3亿元。每年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节等科技特色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创新意识,营造了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

三、坚持依法行政,严以用权,自觉接受人大和群众监督

任职以来,本人始终坚持模范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一是强化法治理念。认真领会宪法要义,做到多读宪法、懂宪法,将宪法文本转化为工作能力,将宪法精神转化为行动自觉。认真组织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开展“每月一法”学习活动,带头学习《科学技术进步法》、《专利法》、《江苏省企业技术进步条例》、《江苏省专利促进条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法规,不断强化法治理念,并以法治理念把握各种关系,作出符合法律规定与社会效果的科学决策和行政行为。每年“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开展丰富多样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宣传活动,着力提高全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二是坚持依法行政。认真领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的总要求,组织开展“依法行政推进年”主题实践活动,提高科技系统同志依法行政工作水平。坚持依法办事,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工作做到有规可依、有据可循。积极组织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价工作,对科技三项费管理、专利资助办法等政策进行廉评,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促进依法行政。组织编制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牢固树立“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观念,减少权力“寻租”空间。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实行行政权利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同时积极推进科技计划项目改革,构建科技计划项目全程跟踪管理平台,加强对重大科研项目实施和经费使用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监管,完善科研信用体系和责任倒查机制,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每年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专项集中执法活动,切实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

三是自觉接受监督。作为一名人大任命的基层领导干部,我深刻认识到: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代表着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要求,认真执行人大决议、决定,主动倾听群众呼声、诉求,自觉接受民主监督,既是政治觉悟的体现,更是依法履职的表现。任职以来,我始终坚持做到: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科技创新工作历来是人大关注和监督的重点。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决议、决定中凡是涉及科技创新工作的,我都将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抓好落实;人代会确定的重要科技创新目标,我都将其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市人大及其专门工作委员会安排的工作,我们都全力完成。例如,2012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对我市专利工作、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科技金融合作等方面进行的视察工作,我都亲自安排、精心组织,对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意见建议,我都虚心接受,并与局领导班子一起,创新举措,积极整改,确保意见建议落实到位。在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中小企业促进法》执法检查组开展的执法检查活动中,我也积极参与,做好配合工作。另一方面,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将其作为听取意见、改进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努力做到使人大满意,人大代表满意,2012年以来共组织办理人大建议2件,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同时通过各种途径,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在全市“六位一体”民主评议政风行风现场评议活动中,我局总体满意率名列第三。

四、坚持以身作则,带好队伍,树立科技部门良好形象

本人始终坚持时时处处严格自律,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树好形象、干好事业。局领导班子2011年被评为“团结、廉洁、高效、开拓”好班子,局总支今年被评为全市“五先五好”服务型党组织。

一是转变作风优服务。牢固树立宗旨服务意识,平时一心扑在工作上,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在经济新常态下,推行“菜单式培训”、“网络化管理”、“层级式指导”等服务手段,以专题调研、科技实务培训、重点走访和现场办公、产学研专题对接、设立江阴科技QQ群、开辟“江阴科技”微信公众号、下发《科技创新政策汇编》、编制《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指南》等多种形式,更加深入地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有效服务和优质服务。带头参加“科技三服务”、“三解三促”、“科技创新服务月”等活动,每年走访服务企业逾100家次,累计为企业解决股权投资、高企申报、科技项目申报等方面实际问题400多个。

二是创先争优强队伍。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对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和大额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问题坚持集体讨论决定。自觉发扬民主,创造团结氛围,班子内部人心齐、风气正、纪律严、作风实。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供“菜单式”培训,突出抓好在职学历、业务素质的培训,四年来组织全局工作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共计161人次。去年还专题组织全市40名科技管理人员赴重庆工商大学进行了为期5天的能力提升培训,大大提高了科技系统工作人员应对新常态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时在机关内部推行工作目标绩效考核机制,鼓励机关工作人员创先争优,不断提升科技管理工作绩效。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严把选人用人关,增强干部选任透明度,杜绝不正之风,近年来提拔副股级以上干部20人次,全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全纪实”规定。

三是廉洁自律正风气。严格履行“一岗双责”要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抓好本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制度约束,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出台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公务接待管理、会议培训差旅费用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规定,确保每位工作人员都按规章制度办事、按程序办事。带头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市委十项规定和全省科技系统六条禁令,强化项目管理、“三公”经费管理和专项资金管理,督促党员干部增强纪律规矩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严格要求亲属及机关工作人员,不利用职权为亲友或下属谋取私利。加强自我修养,做到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范工作圈,管住活动圈。带头贯彻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树立科技局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回顾近年来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科技与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脱节现象,产学研用的结合还不够紧密,科技创新对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支撑作用有待增强。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后劲不足。企业创新能力存在不平衡性,江阴的重点骨干企业、上市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挑了重担,而中小企业的创新意识还比较薄弱,没有超前的发展战略和创新的发展规划,也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大多以传统的加工代工为主。从全市来看,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偏少,科技创新后劲不足。三是科技创新创业的机制和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协同创新的生态没有有效建立,创新载体平台的功能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突破。另外,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科技管理队伍的自身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以上情况,本人将与局领导班子成员一道认真研究,积极采取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改进。

尊敬的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我愿意诚恳地接受市人大常委会对我任期工作的评议,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并认真抓好整改。同时,我将以此次述职评议活动为契机,继续与科技系统全体干部职工一起,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把助推经济转型升级作为第一追求,把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第一要务,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埋头实干,创新超越,为科技创新事业迈上新台阶、建设“强富美高”新江阴作出新的应有的贡献!

 
版权所有: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10202437号-1  技术支持:江阴电信 江苏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