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
官方微信
关于江阴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信息时间:2017-07-14)  点击量: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活跃主体,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推手,更是形成聚力创新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发展,聚力推动最优质的创新资源、创新政策、创新服务向高新企业集聚,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我市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的生力军。现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出台了《江阴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据库,搭建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和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平台,切实推动“小升高”“小升规”,实现“裂变式”发展。截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拥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11家,其中省后备高新技术企业93家,比2010年增加1.8倍。完成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800余家,认定省民营科技企业1500余家,培育科技小巨人190家,为高新企业培育提供了稳定的后备梯队。今年以来,无偿为新认定高企和拟申报高企进行了8场专题业务培训,为306家企业的407名专业人员解读了新的认定政策和管理办法,充分调动了企业申报高企的积极性。截止目前,第一批省高新技术企业共申报22家,省民营科技企业申报66家,第一、二批省高新技术产品已公示100只,今年拟申报高企160余家。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着力强化高企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在高新产品研发、研发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创造、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截止目前,全市高企累计拥有国家创新型示范企业3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省创新型百强企业6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07家、无锡市工程技术中心165家,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4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6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共开展产学研项目400余项,与60多所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授权专利1623项,其中发明专利374项,占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的55%。是年,法尔胜、双良荣获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长电科技获得2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兴澄、怡达化学、恒泽化纤、贝瑞森4家企业7个项目入选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十二五”以来,全市高企共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9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6项,省重点科技研发(支撑)计划项目36项。

三是高企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不断突显。长电科技专注研发几十年,创造专利上千件,凭借其强大技术实力收购新加坡金科星朋,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封测企业;兴澄特钢通过建设特钢研究院,不断消化吸收转化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发展成为国内效益最好的特钢企业;法尔胜坚持创新引领,通过建设国家金属线材工程中心,制订国际行业标准,成为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远景能源依靠其坚定的创新理念、国际化人才优势和世界领先的技术手段,正一步步打造“风光”无限的能源世界,引领着智慧能源产业的不断发展;贝瑞森作为全国首家贻贝粘蛋白制造商,拥有诺奖研究院1家,与瑞典塞缪尔森教授、杨森教授等高端人才开展跨国技术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海洋蛋白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先进经验表明,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内核,不断发展壮大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以高企为龙头,我市已建成7个国家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和5个省级科技产业园,高性能合金材料、特钢新材料、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及服务外包、现代中药、风电装备、节能环保、绿色船舶等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2016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611.9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4.5%,比“十二五”末提高2.3个百分点。

四是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集聚能力不断提升。相比普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地位更高,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大,平台更宽,在我市高层次人才引进集聚中一直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始终坚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以创新需求为导向,开展海外博士江阴行、“两院”院士江阴行、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等多种引智活动,大力引进诺奖得主、“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省“双创”人才等高端科技人才。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共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3人,占全市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数量的48%,省“双创计划”人才26人,省“双创计划”团队4个,双创博士18人,引进院士28名,建成省级院士工作站6个、无锡市级院士工作站8个、江阴市院士工作站14个。

五是高新技术企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尽管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可能会牺牲一些眼前利益,但从长远来看,高企一直是我市的纳税大户,对区域经济和财税收入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16年,全市高企主营业务收入113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9.8%,其中销售超亿元企业达114家,超10亿元企业达20家;2016年全市高企缴纳国税49.55亿元,比上年增长12.95%;在2016年公布的纳税100强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到43家,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其中纳税超亿元的高企达15家。同时,在全市44家上市公司中65%是高新企业,在4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中有70%是高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对于资本市场上的江阴板块打造发挥了核心推动作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与周边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虽然我市高企数量在不断增长,但是正式认定的高企仅318家,已明显低于周边地区,昆山已达到940家,武进达到445家,张家港也达到387家,常熟达到350家。同时,高企发展的后备梯队成长乏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存在一定不平衡性,重大项目资源、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大部分集中在龙头骨干企业。

二是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惠及面有待进一步扩大。2016年,江阴市139家企业享受高企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8.4亿元,仅占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43.7%,享受面不到一半,与昆山等周边地区超过80%以上的惠及面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而且我市高企优惠政策主要惠及大中型企业,2016年,新扬子船厂、兴澄特钢、远景能源3家企业的减免税均超过了1亿元,合计占全市减免税总额的60%左右,仍有一大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没有享受到优惠政策。

三是高新技术企业覆盖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到目前为止,我市仍没有放开外资企业的高企申报渠道,由于外资企业规模较大,多属于地方纳税大户,加之外资企业研发中心和知识产权一般不在江阴等原因,我市一直对外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采取不宣传、不鼓励的政策,而反观周边地区,比如昆山、常熟等地,对外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均实行国民待遇,据统计,昆山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有一半是外资企业。

三、下阶段打算

一要进一步加大高企培育力度,着力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形成以“科技型中小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为梯队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到2020年,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省民营科技企业3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200家、科技型上市公司50家、创新型领军企业100家,切实改变我市高企数量落后于周边的状况。一方面,加大高企培育“小升高”力度。突出精准施策,采取科技信贷、股权投资、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知识产权质押、扶持“新三板”挂牌等方式,培育“专、精、特、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高、拥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好的行业单打冠军。另一方面,推动高企快速成长为创新型领军企业。瞄准世界一流水平,遴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优势、较强创新实力、具备发展潜质的骨干企业,采取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产学研协同创新、高层次人才团队培育、国际科技合作等方式,引导高企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创新战略布局和全球创新网络,培育一批能够引领产业变革、具备先发优势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上市公司,在相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打造领跑优势。

二要进一步增强高企创新能力,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高企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专利“三个全覆盖”,不断增强高企持续创新能力。引导和支持高企联合海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共建研发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创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构筑高企自主创新高地。着力加强高企与大院大所的“点对点”产学研合作,调动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围绕其技术需求开展前瞻性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探索高企与科研院所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着力提升高企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水平,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密集型高企。加强高企的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各类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建立高企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分析和预警研究,形成多元化的知识产权纠纷应对和维权援助机制,营造公平、开放、透明、有序的市场环境,保护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三要进一步规范高企管理,着力增强企业创新发展后劲。本着对企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围绕高企资格条件,严把高企认定初审关,认真做好高企申报审核工作,同时强化认定后续服务管理,对经认定的高企加强监管,跟踪服务,杜绝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中“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充分发挥高企服务平台的作用,结合高企管理中常见的问题,突出重点和难点,加大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宣传培训力度,帮助企业领会政策要求,提高财务核算的真实性、税务处理的规范性,引导全市高企以规范内部管理为契机,做到研发费比例、研发人员比例、高品销售收入比重等核心指标真正达标,不含水分,切实提升企业的创新实力,为企业发展增强后劲。加强对高企的在线监测,通过建立完善涉及企业税收、营业额、研发费投入、科技人员组成等一系列企业基本信息的高企管理数据库,督促企业及时填报更新数据,进一步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定期检查和动态跟踪管理,促进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化,确保高企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享受政策,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要进一步推动政策“红利”的落实,着力营造优质的高企发展环境。最新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适当放宽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条件,使更多的中小型企业能够享受到高企优惠政策,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扩大高企优惠政策的惠及面,增强企业创新政策的获得感。同时,要全面落实省政府科技创新“40条”、知识产权“18条”和市委市政府产业强市“30条”、科技创新“20条”、暨阳英才“23条”等文件精神,建立覆盖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深入挖掘培育高企项目源,强化对企业精准服务和指导,加大对上级科技计划项目的争取力度,争取让更多的高企项目纳入到国家、省和无锡市科技计划布局之中,切实发挥科技计划项目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引导推动作用。

 
版权所有: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10202437号-1  技术支持:江阴电信 江苏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