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公报(2010.1)
- 人大公报(2010.2)
- 人大公报(2010.3)
- 人大会刊(2010.4)
- 人大会刊(2010.5)
- 人大会刊(2010.6)
- 人大会刊(2011.1)
- 人大会刊(2011.2)
- 人大会刊(2011.3)
- 人大会刊(2011.4)
- 人大会刊(2011.5)
- 人大会刊(2011.6)
- 人大会刊(2012.1)
- 人大会刊(2012.2)
- 人大会刊(2012.3)
- 人大会刊(2012.4)
- 人大会刊(2012.5)
- 人大会刊(2012.6)
- 人大会刊(2013.1)
- 人大会刊(2013.2)
- 人大会刊(2013.3)
- 人大会刊(2013.4)
- 人大会刊(2013.5)
- 人大会刊(2013.6)
- 人大会刊(2013.7)
- 人大会刊(2014.1)
- 人大会刊(2014.2)
- 人大会刊(2014.3)
- 人大会刊(2014.4)
- 人大会刊(2014.5)
- 人大会刊(2014.6)
- 人大会刊(2015.1)
- 人大会刊(2015.2)
- 人大会刊(2015.3)
- 人大会刊(2015.4)
- 人大会刊(2015.5)
- 人大会刊(2015.6)
- 人大会刊(2016.1)
- 人大会刊(2016.2)
- 人大会刊(2016.3)
- 人大会刊(2016.4)
- 人大会刊(2016.5)
- 人大会刊(2016.6)
- 人大会刊(2016.7)
- 人大会刊(2017.1)
- 人大会刊(2017.2)
- 人大会刊(2017.3)
- 人大会刊(2017.4)
- 人大会刊(2017.5)
- 人大会刊(2017.6)
- 人大会刊(2017.7)
- 人大会刊(2018.1)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农贸市场改造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我市农贸市场改造基本情况
农贸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平台,加快农贸市场改造有利于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居民消费、增进百姓福祉。2007年我市在全省县级市率先启动农贸市场改造工作,2015年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通过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深入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工程,消费者满意、经营者称心、主办者高兴、政府放心的多方共赢效果逐步显现。回顾几年来的工作,主要是做到了“八个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市政府高度重视农贸市场改造工作,始终把这项工作放到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城乡统筹的大局中科学谋划、全力推进。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农贸市场改造工作也列入了2016年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成立城区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发改委、财政局、公安局、国土局、住建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及澄江街道、城东街道负责人为成员,其他镇街成立相应组织,健全责任体系,加强协调督促。同时,强化对市场管理人员和市场监督执法人员的培训指导,组织举办农贸市场管理知识培训,累计培训800余人次,通过多层次、多行业、多形式的培训,提升管理水平,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夯实队伍基础。
二是规划编制到位。深入调研、多方论证,学习借鉴常州、张家港、杭州、柯桥等地农贸市场改造经验,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标准和首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要求,按照“农贸市场改造要与江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相适应、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目标导向,出台《江阴市城区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实施方案》和《江阴市农贸市场改造(建设)标准》,明确“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整合关闭一批”的思路,采取整体改造或翻建、局部区域改造、辅助设施改造等方式,统一基础配置、环境卫生、市场管理等标准规范,做到农贸市场改造有计划、有方案、有标准、有成效。
三是资金保障到位。相继出台《江阴市城区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考核补贴办法》和《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采取按比例补助、以奖代补、直接投入等多种财政补助政策,统一标准、统一论证、统一验收、统一兑付,从政策层面扶持农贸市场改造工作,2015—2017年安排专项资金3400万元。按照“先验收后补贴、不达标不补贴”的原则,截至今年6月,有6家农贸市场完成财政补贴兑付工作,共拨付补贴资金840余万元。
四是示范带动到位。注重典型引领,采用先行试点的方式,挑选受众面广、基础条件好的市场率先突破,在实践中优化路径、完善政策、积累经验,打造不同管理主体的江阴农贸市场改造样板:以天鹤市场为代表的国资建设管理样板、以小河市场为代表的市场方自建管理样板、以新华市场为代表的专业物业公司代管样板以及以浮桥市场为代表的村委管理样板,并在面上推广复制。建立“互学互看互帮”制度,分期分批组织各类市场主办方学习身边样板,进一步凝聚主动参与农贸市场改造的思想共识。在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城区已有天鹤、小河、滨江、浮桥等13家农贸市场完成标准化改造,其中9家通过联合验收;部分镇街参照新标准同步实施改造,已有月城、顾山、祝塘、临港等镇街完成9家农贸市场改造,呈现了城乡融合的良好态势。
五是管理规范到位。出台《江阴市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指导意见》,制定24项管理制度,对基础设施、摊位设计、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标准。10家农贸市场接入无锡市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农产品溯源和农药残留检测工作扎实推进,设立自产直销窗口,配备农残快速检测仪器,菜场活禽经营区按规范实现“两分开”,垃圾收集房和菜场公厕按高标准进行了改造,营业面积在1500㎡以上的均安装了消防喷淋设施。加强综合整治,对已完成改造的农贸市场组织“回头看”,重点检查农贸市场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落实情况。开展农贸市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市城管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局等部门累计开展农贸市场综合整治300余次,出动执法力量2200余人次,劝离取缔无证摊800余个、占道经营1200余处、违章搭建30余处,有效提升了农贸市场周边环境。
六是责任落实到位。进一步分解工作责任,明确市场业主的责任主体职责,对纳入改造计划的农贸市场划出时间表和路线图,实施项目化管理、绩效化考核。以协调会、推进会、现场办公会等方式共同破解改造提升工作中遇到的问题32个。强化部门联动,由市商务局牵头对农贸市场改造项目实施全程跟踪服务,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优化审批流程、加强跟踪指导。建立论证会审机制,组织市有关部门负责人,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干部和居民代表,对农贸市场改造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安全性进行论证。完善临时过渡办法,保障场内经营户的正常经营,方便周边百姓的“菜篮子”需求。
七是督查考核到位。根据市场改造特点和政策要求,重点把握项目立项、方案评审、市场搬迁、质量监理、完工验收、市场回迁等关键环节,制定督查方案,认真组织开展多次现场督查,定期通报督查情况。同时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实地督导,并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对问题较多的市场加大明察暗访频次,及时曝光市场不良现象。由市商务局、市场监管局、财政局等9个部门组成验收评审小组,对所有完成改造的农贸市场进行现场考评验收,验收合格后通过网站公示。列入今年改造计划的先锋、北大街等3家农贸市场正在加快实施,预计年底前城区农贸市场基本实现标准化改造目标,镇街农贸市场改造启动率将突破50%。
八是氛围营造到位。广泛宣传发动,召开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工作动员会,宣传农贸市场改造实施计划、工作要求和配套政策。充分发挥网络、电视、广播等载体作用,及时向社会公开信息、宣传政策,通过舆论监督和社会评价等方式,扩大群众参与度。争取广大农贸市场业主、场内经营户和市民群众对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全市形成了合力推动农贸市场改造工作的良好氛围。
我市的农贸市场改造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对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照上级的新要求、对照百姓的新期盼,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我市农贸市场数量多、产权结构复杂,部分农贸市场周边店面归属私人,很难纳入市场统一管理,推进标准化改造阻力较大。二是受财政管理体制影响,农贸市场改造50%的财政补贴扶持政策仅限于城区,镇街不在政策享受范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镇街农贸市场业主改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农贸市场环境面貌和经营秩序虽然有了明显改观,但信息化管理平台还不完善,日常监管仍然存在盲区,无证无照的流动摊贩时有出现,建设信用市场任重道远。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和主要措施
农贸市场是反映群众生活质量的窗口,是体现城市管理水平的窗口,更是政府为民服务的窗口。我们将以此次市人大常委会评议农贸市场改造工作为契机,更好地改善群众“菜篮子”购物环境,满足群众消费需求,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推动我市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深化农贸市场和农产品集散中心“准公共产品”的定位,以“保供应、促安全、稳物价、优环境”为目标,完善农贸市场发展规划和市场管理人才培训规划,在农贸市场的规划布局、基础设施、管理规费、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明确农贸市场工作主要目标,指导全市农贸市场建设和整合布局,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竞争有序的鲜活农产品市场网络。扶持培育一批农贸市场骨干企业,加快形成以江南农副批发市场为龙头,标准化农贸市场、大型超市为主体,生鲜社区直供点、便利店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网络。
二是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市人大常委会评议工作组提出的意见以及第三方调查反映的问题,逐条逐项对照检查,制订解决方案,拿出扎实措施。下阶段,将由商务局牵头,对城区农贸市场的相关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回头看”,启动城区农贸市场整合工作,同时尽快研究制定全市镇村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提升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扶持政策,确定镇村菜场改造提升目标任务和要求。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指导镇街全面推进镇村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工作,并将农贸市场改造工作纳入对镇街的年度绩效考核。
三是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把农贸市场管理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强化各职能部门分工,及时协调解决管理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为全市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健全农贸市场长效管理机制,设立农贸市场长效管理考核资金,明确奖优罚劣措施,量化考核标准。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菜场环境、食品安全、物价等问题,开展“放心菜场”“洁净菜场”“文明诚信菜场”等创建活动,借鉴杭州古荡菜场先进管理经验,启动菜场管理“五面”提升工程,即“门面”整体形象良好,“地面”干净、平整、无污水,“墙面”无乱吊、乱挂、乱张贴非法广告,“台面”堆放商品整齐划一、整洁有序,“人面”微笑、文明、细心服务;启动“智慧市场”和“农产品农残检测全覆盖”建设,推进全市农贸市场信息化和食品安全提升工作;常态化开展物价执法检查,推动市场经营户明码标价、诚信经营。强化农贸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一方面开展农贸市场星级评定工作,实现对全市农贸市场分类管理;另一方面,以整治菜场周边乱设摊点、无证经营等为重点,强化联合执法,持续开展农贸市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行业业务指导,探索农贸市场行业协会筹建工作,加快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
市人大常委会对农贸市场改造工作开展民主评议,充分体现了市人大对百姓“菜篮子”工程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我们将认真听取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关于农贸市场改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抓好整改落实,以评议促工作提高,以工作实践体现评议效果,为打造优质的百姓“菜篮子”工程、建设“强富美高”新江阴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