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公报(2010.1)
- 人大公报(2010.2)
- 人大公报(2010.3)
- 人大会刊(2010.4)
- 人大会刊(2010.5)
- 人大会刊(2010.6)
- 人大会刊(2011.1)
- 人大会刊(2011.2)
- 人大会刊(2011.3)
- 人大会刊(2011.4)
- 人大会刊(2011.5)
- 人大会刊(2011.6)
- 人大会刊(2012.1)
- 人大会刊(2012.2)
- 人大会刊(2012.3)
- 人大会刊(2012.4)
- 人大会刊(2012.5)
- 人大会刊(2012.6)
- 人大会刊(2013.1)
- 人大会刊(2013.2)
- 人大会刊(2013.3)
- 人大会刊(2013.4)
- 人大会刊(2013.5)
- 人大会刊(2013.6)
- 人大会刊(2013.7)
- 人大会刊(2014.1)
- 人大会刊(2014.2)
- 人大会刊(2014.3)
- 人大会刊(2014.4)
- 人大会刊(2014.5)
- 人大会刊(2014.6)
- 人大会刊(2015.1)
- 人大会刊(2015.2)
- 人大会刊(2015.3)
- 人大会刊(2015.4)
- 人大会刊(2015.5)
- 人大会刊(2015.6)
- 人大会刊(2016.1)
- 人大会刊(2016.2)
- 人大会刊(2016.3)
- 人大会刊(2016.4)
- 人大会刊(2016.5)
- 人大会刊(2016.6)
- 人大会刊(2016.7)
- 人大会刊(2017.1)
- 人大会刊(2017.2)
- 人大会刊(2017.3)
- 人大会刊(2017.4)
- 人大会刊(2017.5)
- 人大会刊(2017.6)
- 人大会刊(2017.7)
- 人大会刊(2018.1)
副市长 郁秋皓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现在,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2016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请予审议。
2016年,全市上下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线,顺势而谋、抢抓机遇、迎难而上,认真落实省市各级决策部署要求,综合施策抓治污、严格监管敢担当、锐意创新推改革,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完成了省、无锡市下达的环境保护各项目标任务。2016年,我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Ⅲ类以上水体占全市水体比例稳步提高,全市环境空气达标天数比例达到了66.7%,重污染天数7天,比2015年同期减少14天;大气首要污染物PM2.5浓度0.061mg/m3,同比下降10.3%。
一是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编制完成了《江阴市“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科学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分工。积极配合中央第三环保督察组开展督察工作,顺利完成各项交办任务。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施重点节能改造项目35个,创建省、市级节水型载体12个。不断完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光大电厂三期工程有序推进,小湾水厂深度处理改造项目顺利实施,新建污水主管网20.5公里,完成44个小区生活污水管网改造。新增排水达标区30个,建成村庄生活污水设施50个。加强地质环境治理,完成秦望山建材矿区治理复绿50亩。新增造林绿化2591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95平方米,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13个。小湾和西石桥水源地达标建设顺利推进。
二是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紧扣环境质量改善的约束性指标,继续推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蓝天工程,圆满完成杭州G20峰会、无锡世界物联网会议等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任务。顺利关停民达热电,全面完成第一轮热电企业整合整治。继续实施热电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利港电力、江阴热电等共计6台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推动燃煤锅炉整治,淘汰燃煤锅炉305台。加大车船污染治理力度,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8712辆,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完成船舶岸电系统改造。以化工、印刷、涂装、汽车制造等行业为重点,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完成海伦石化等4家石化企业泄露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江苏中印印务等89家企业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对大型物料堆场、煤堆场进行扬尘污染治理,完成兴澄特钢原料场封闭改造等扬尘污染治理项目18个。
三是精心组织水环境综合整治。强化水环境质量考核,修订并实施《江阴市水环境质量考核办法》,,每月对考核情况和排名情况进行通报,水环境质量考核分值比重提升至40%。出台江阴“水十条”及1+4系列指导性文件,全面部署落实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快城乡黑臭河道整治。围绕国考、省考断面和无锡市下达的15条考核河道的具体工作要求,制定“一河一策”整治方案,细化量化工程,综合实施清淤拓浚、沟通水系、控源截污等措施,全力推进综合整治工作,全年共完成28条河流环境综合整治。
四是大力开展环保专项整治。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集中力量组织精准治污。开展环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专项清理,全市梳理违法违规建设项目5382个,完成阶段性清理任务。强化污水处理厂规范化建设及日常运营管理,组织自评、现场核查、整改、抽查等一系列行动,明确污泥应急处置的环境管理要求,打通规范处置通道。开展铝型材行业环境专项整治,对企业强化日常管理、完善清污分流、治污设施运行、规范危废处置等行为明确要求,加强监管。通过整治,进一步提升我市铝型材行业工艺装备及污染防治水平。开展化工园区及突出环境问题专项检查,以突出环境问题为导向,对重点检查企业的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污染防治设施建设、运行和达标排放情况等情况做到应查尽查、应处尽处。共排查出环境隐患103个,解决环境问题50余个,立案查处问题企业30家。组织印染行业整治“回头看”行动,对超总量排放、废水预处理设施建设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强化检查。关停印染生产车间37个,完成废气静电处理设施改造337套。开展“十小”企业取缔整治,取缔整治“十小企业”128家。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检查。对276家危废企业(其中危废经营单位19家,危废产生单位257家)进行专项检查,立案查处3家。组织开展机动车维修行业危废专项整治,指导其规范管理。开展秸秆禁烧巡查工作,加强重点区域的巡查力度,累计出动巡查4500余人次。
五是切实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探索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将全市划为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格,开放园区作为特殊网格,设立网格长,锁定重点对象,创新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监管机制,通过各级督查、抽查、巡查方式,实现辖区环境监管全覆盖。开展环保执法大比武,形成全天候执法监管的高压氛围,全年查处环境违法案件同比增长100%,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477份,处罚金额2000余万元。其中实施按日计罚案8件、查封扣押案121件、限产停产案26件、移送环境污染犯罪案8件。开展污染源随机抽查。将随机抽查作为日常监督检查对象的主要方式。全市共梳理排污单位9244家,每月随机抽查企业150厂次左右。妥善处置应急响应,处置突发环境应急响应信息16起,完成了企业应急预案备案218家,建立企业应急管理“一厂一档”56家,完成建设乡镇环境应急物资库3个。
六是积极营造环境保护良好社会氛围。强化环保宣传教育,开设“绿芙蓉课堂”,课程开设内容涵盖水、气、声、渣、核与辐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环保法律法规等,培训对象涵盖重点企业法人、新办企业法人、违法企业法人以及社会各界环保热心人士等。紧扣绿色发展民生内容,推进江阴首条“生态文明建设宣传一条街”建设,不断深化省级绿色学校在内的各类绿色创建工作,打造我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形成环境保护宣传集聚效应。强化公众参与,与中华环保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开展深度合作,主动对接环保公益组织进行交流培训,引导公众科学、有序地参与环保工作。开展“绿色环保江阴行”“儿童环保节”“环保微电影大赛”等一系列环保公益活动,向社会宣传环保理念、环保法律法规,传播环保正能量。
在肯定环境保护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的认识到江阴当前生态自然环境仍不容乐观的实际现状,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固废处置能力不足问题突出、长江生态安全带存在较大环境风险隐患,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江阴发展的突出短板,我们要在危机中抓住机遇,迎难而上,乘势而为、借势作为,全力以赴解决我市存在的各类环保突出问题,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性好转。
2017年,我们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紧紧围绕“263”专项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全力推进环保各项重点工作,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市环境空气达标天数比例超过67.5%,PM2.5在2015年基础下降12%,下降至59.8µg/m3,地表水Ⅲ类以上水质比例有所提升,全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坚持管源头、控增量、减存量同步推进,优化能源利用结构,从源头上为生态环境减负。严格落实国家去产能各项政策,关停“三高两低”企业50家。持续削减全市用煤总量,全面完成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整治任务。开展新一轮热电企业整合整治,启动华能燃气电厂项目建设,完成城市热网青月线工程。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引导高能耗企业加快实施节能减排改造。加快推进重点节能技术改造、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项目30个,打造节水型载体9个。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最严格的环境执法和网格化监管,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实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石化、合成树脂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完成4台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深入开展太湖水污染防治,综合整治河道15条,确保重点国考、省考和无锡市下达的15条河道水质持续改善。加快推进城区控源截污工程,改造提升73个片区污水主次管网,完成澄江路等14条道路污水主管网铺设。新建集镇区污水管网20公里、排水达标区30个,力争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村庄418个。推进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三期工程,加快实施镇村河道轮浚,着力改善水体环境质量。加快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关停和整改畜禽养殖场1000家以上。三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市域生态格局,构筑生态安全保护屏障,提升自然生态承载能力。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少、用途不变、质量不降。严控新增建设用地总量和土地开发强度,实施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用地2000亩。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完成白石山、稷山地质环境治理,推进锡东生态园建设,建成长跃湖省级湿地保护小区。加快肖山、窑港口水源地达标建设和绮山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扎实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处置、光大电厂三期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提高垃圾综合利用和规范化处置水平。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新增试点小区20个。着力提升城乡绿化水平,新增造林绿化1000亩,确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