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
官方微信
关于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报告
(信息时间:2016-08-12)  点击量: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全面履行政府职责,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深化改革创新,增强教育活力,整体提高全市义务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全力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2013年,我市高分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督导评估,今年初省政府授予我市江苏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的荣誉称号。现就近年来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江阴义务教育发展基本概况

1、学校情况。全市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80所,其中小学41所,初中3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特殊教育中心校1所,市教育局和体育局联办的体育学校1所,民办学校1所。全市100%的公办小学、初中为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

2、学生情况。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130844人,其中,在校小学生92329人(新市民子女小学生41106人,占比45%),小学平均班额42人;在校初中生38515人(新市民子女初中生11598人,占比30%),初中平均班额41人。

3、教师队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际在编专任教师8170名,其中,小学4560名、初中3610名。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达95.4%,超过省定标准(95%),初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96.1%,超过省定标准(95%)。2015年小学和初中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0.04和0.08,差异系数小学0.25、初中0.22,均达到教育部要求的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指标。小学师生比为1 : 19.3,离省定标准(1 : 19)还有一点差距,初中师生比为1 : 10,超过省定标准(1 : 13.5)。

4、教育装备。我市中小学校均衡配置设备、图书、体育场地等硬件,教育技术装备全部达到了省II类及以上标准,全面实现“校校通”和“班班通”。2015年末,小学和初中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分别达到5.78平方米和9.14平方米,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9.92平方米和16.14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0.19万元和0.35万元,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数0.13台和0.18台,生均图书数28.03册和46.96册,均达到省定标准。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等指标综合差异系数小学0.26、初中0.33,均达到教育部要求的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指标(小学小于等于0.65、初中小于等于0.55)。

5、学业素质。我市小学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达100%,初中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分别达100%、100%、99.8%。全市所有初中学校中考全科合格率的标准差分别是:2012年为15.87,2013年为16.08,2014年为12.89,2015年为13.90,整体呈下降趋势,反映学校之间学生学业水平差异进一步缩小。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无锡市以上体育、艺术等比赛中获奖数量呈现较大的增幅,从2011年的5631人次增至2015年的7996人次;获奖层次明显提升,国家级获奖人次从2011年的681人次,增至2015年的1113人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和优秀率逐年提高,小学从2012年的95.38%、16.32%提高到2015年的99.56%、27.44%,初中从2012年的75.45%、0.96%,提高到2015年的98.77%、5.83%。

二、主要做法

(一)保障起点公平,夯实义务教育发展基础

我市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规范招生管理、完善助学体系等措施,全面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和入学机会的平等。

1、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教育公益普惠。“十二五”期间,我市在义务教育阶段财政投入情况为:2011年17.39亿元,2012年17.63亿元,2013年21.66亿元,2014年20.96亿元,2015年23.46亿元。除2014年以外,各年度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比例均高于当年度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800元/生.年、1100元/生.年,均高于省基准定额;特殊教育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按普通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10倍标准予以安排。常年设立市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统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规范招生管理,保障入学机会公平。全市公办小学、初中全部按照施教区就近免试入学,均衡编班,择校生比例严格控制在10%以内(省定标准)。全面保障和规范新市民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新市民子女100%在公办学校(或民办学校的公办班)就读。提高星级高中分配指标,2013年以来我市将南菁高中、江阴高中招生指标的80%分配到初中生源学校,择校生不享受分配指标。同时,各星级高中计划外招生比例逐年降低,2015年已经全部取消。

3、完善助学体系,保障弱势群体入学。我市残疾儿童少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特殊群体学生100%接受义务教育。适龄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零拒绝”接纳,率先在省内实现了15年免费寄宿全日制教育,建立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全面实施家庭困难学生“两免一补”等助学政策,建立各级各类奖助学基金50多项,每年社会各界捐资助学资金1000余万元。新市民子女给予同城待遇,免收学杂费,纳入新农合医保,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享受助学金。“十二五”期间,我市共为5182人次的小学生、4639人次的初中生发放生活补助。

(二)推进过程公平,促进优质资源均衡配置

我市积极适应城乡一体化、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需要,优化学校设施布局、加快标准化办学,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条件,在就学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对待与支持。

1、优化办学条件,建设好每一所学校。按照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要求,编制并实施了《江阴市学校布局规划(2008—2012)》《江阴市域教育设施布局规划(2013—2030)》。“十二五”期间,我市结合校安工程新建中小学校12所、建筑面积40.1万平方米,改扩建中小学校25所、建筑面积19.3万平方米,大大缩小了校际硬件设施差距。启动了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将村小标准化建设列为改薄重点项目,市财政予以重点扶持。2015年,市财政安排3827万元作为改薄奖补资金,镇级财政进行相应资金配套,对全市11个村小的教育设施实施了改造提升。

2、均衡师资队伍,发展好每一个教师。全面落实《关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统筹城乡、校际、专业、学历等均衡配置中小学师资。全面实施“阳光”招考,择优录取新教师,建立轮岗交流制度,促进教师城乡交流。2012年以来,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共有180余名各学科的优秀骨干教师参与 “三人一校三学科”结对活动;2015年义务教育学校共有722名教师参加了轮岗交流,占应交流人数的16.77%;通过结对和交流,促进了校际之间骨干教师数量、学科结构和教师业务素质等方面的相对均衡。重视拓展教师培训资源,加大校长、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整体提升师资能力水平,2015年完成各级培训项目273项、20042人次。目前,我市义务教育学校拥有无锡市中小学教育名家培养对象2人、省特级教师8人、无锡市名教师9人、江阴市名教师12人、无锡市名校长3人、江阴市名校长4人,无锡市级骨干教师600人、江阴市级骨干教师1358人。

3、坚持特色办学,培养好每一个学生。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和校本课程建设,重视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我市义务教育阶段100%的学校是“江阴市A级特色学校”,85%的学校是“江阴市AA级特色学校”,35%的学校是“江阴市AAA级特色学校”。强化美育教育,推进艺术进校园活动,“小锡班”“二胡班”等特色艺术班成效明显。深化教体结合,我市是全国首个“足球·啦啦操”进校园实验区和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市),校园足球“三级联赛”机制、“一校一球一操”特色和小学、初中、高中、高校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等“江阴经验”得到央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全面推进学生“人人学会游泳”工程,2015年全市参加游泳培训学生达17209人,合格通过人数16486人,合格率95.79%,市政府对参加游泳培训的学生共补助经费500万元。“十二五”期间,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在全国、省、无锡市举办的中学生足球联赛、健美操比赛和艺术节目展演等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

(三)追求结果公平,实现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我市通过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深化内涵发展和共建共享优质资源等手段,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

1、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出台了《江阴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评估方案》,建立了质量过程监控机制、反馈机制和督导机制,积极构建“绿色质量”考核评估机制。2014年起,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三个方面组织实施义务教育质量评估,将学生课业负担、社会满意度、办学规范等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评估结果与校长考核挂钩、与学校年度绩效工资挂钩。全面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严格执行“五严”规定,重点抓好执行课程计划、落实“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推进体艺“2+1”工程等。创新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对中小学校教辅资料征订、学生在校作息时间执行情况、新市民子女入学政策执行情况等专项督导,2015年我市创建为省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并被省教育厅推荐创建全国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

2、强化教研,深化内涵建设。我市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心从改善办学条件转向提升内涵质量,出台了《学校内涵发展三年规划的指导意见》,指导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内涵发展,每年确定并推进一项内涵建设中心工作,2014年重点加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2015年重点深化中小学课程建设。整合市教育局下属的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培训办职责资源,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并通过了省县级示范中心验收,实现教、科、研、训一体化。抓好名师工作室建设,深化学科课程基地建设,发挥名师工作室和学科基地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现拥有无锡市名师工作室4个、江阴市名师工作室14个,无锡市级名师工作室成员覆盖到全市所有中小学校,江阴市级名师工作室成员覆盖到每个学校的每一个学科。

3、共建共享,扩充优质资源。坚持“共建、共享、共进、共赢”的发展理念,2013年全市中小学成立了25个学校发展共同体,将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全部纳入,在教育资源共享、学校文化共建、教育教学帮扶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推进片区教研协作体建设,建立校际间的教研学习共同体,使片区之间、校际之间互补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建立完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搭建了“江阴教育网络教研和资源共享平台”“江阴教育科研网站”和“江阴市中小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等多个系统,提供了与现行教材配套、动态发展的各类优质资源达2500G,每一个师生都能通过江阴教育城域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三、存在问题和下步工作思路

我市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和薄弱环节:一是由于新市民子女入学增长迅猛,全市教育布局动态调整任务较重,部分学校规模和班额还不能达到现代化指标要求。二是学校发展水平还不尽平衡,择校现象还没有得到完全遏制。三是随着人民群众对教育发展需求的日益提高,师资队伍建设也亟待进一步优化。

今后,我们将按照“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解放思想观念,完善政策措施,让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不仅“有学上”,而且“上好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新一轮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探索以多种形式扩大和延伸优质教育资源。完善学籍管理平台,规范中小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坚持将新市民子女全部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依法保障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2、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全面提高教书育人质量。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健康体质,培养学生意志品格。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推进文化艺术进校园。坚持因材施教,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适应不同群体学生发展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深化家校沟通,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3、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均衡配置学校师资力量。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探索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对农村学校在教师岗位设置、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积极引导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充分发挥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科研训”一体化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

4、进一步完善学校治理体系,保障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按照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干预的原则,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充分落实校长负责制,进一步扩大学校在教育教学、选人用人、考核评价、职称评定、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按照有利于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原则,不断完善学校评价机制,推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优化督导评估体系,探索委托第三方开展教育监测评估工作。

5、进一步促进民办学校发展,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将民办中小学发展纳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整体规划,激发社会力量参与义务教育办学,引导优质学校参与举办民办中小学,引导个性化教育需求由公办学校向民办学校合理转移。完善公共财政扶持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相关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民办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

6、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进一步强化政府义务教育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市镇财政投入的引导和保障作用,不断优化投入结构,优先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制度,提高使用效益。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育人观、用人观和成才观,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育人体系。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公民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法律赋予各级政府的责任。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将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步伐,完善保障教育公平机制,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打造人民满意教育名市,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阴作出积极贡献。

 
版权所有: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10202437号-1  技术支持:江阴电信 江苏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