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
官方微信
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促进教育质量提升的报告
(信息时间:2015-09-28)  点击量: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近年来,我市围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总目标,以教育现代化为导向,大力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全力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推动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升。下面,我代表市人民政府,汇报全市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全市现有独立建制的公办学校(幼儿园)153所,其中:高校1所、高中12所、初中36所(含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中初中部)、小学41所(含5所澄江街道完全小学)、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等职业类学校6所、成教中心校15所、幼儿园41所(含5所澄江街道幼儿园)。各类学校在校学生(幼儿)206285人(其中:学生166394人、幼儿39891人)。现有教职员工14487人,其中公办人员13281人,合同民办教职工331名,市统招幼教编外用工875人。专任教师13026人,其中高级职称2473人,占18.99%,中级职称8121人,占62.34%。

近年来,全市学生文明素养、体质健康学教质量整体提升。2015年高考创历史新高,本二以上进线率、高考总均分、本科录取率均列无锡市第一,本一进线率列无锡市第二。2015年中等职业类学生在省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考试中,本科上线率达51.4%,比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无锡第一、省内领先地位。2015年小高考人均加分、4A人数均居无锡市第一。

二、主要工作措施

2011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实施意见》,把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年来,我们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不断加强名特优教师培养,改革完善教师管理体制,基本达到了“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活力进一步激发”的目标。2011年我市荣获“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县市”称号,2012年市教育局被评为“省教育人才先进单位”。

(一)着力推动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职业素养不断增强。全市各校广泛开展以“爱心、责任、奉献”为核心的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不断增强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和责任感。修订《江阴市中小学教师师德考核细则》,出台《关于对教师违纪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试行)》,全面实行在职教师基本情况登记制度和抵制有偿补课承诺制度,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观和教育观。深化教师义工和彩虹课堂品牌建设,启动教师义工“时间银行”活动,实施教师义工网络化管理,从机制上保障教师义工活动深入开展。全市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楷模,周庄实小夏德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南菁高中马莉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顾山实小吴艳玉被评为“江苏省十佳最美乡村教师”,南华中专吴长海荣获“江苏好青年”称号,江阴高中陈敏凤等4名教师被评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目前,全市拥有省市劳动模范50名。

(二)积极实施学历提升工程,教师学历层次逐年提高。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提高招聘教师学历要求,鼓励在职教师参加自考、函授、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等提升学历层次。全市高一层次学历的教师比例大幅上升,教师专业素养得到较大提高。目前,全市幼儿园教师大专以上学历达94.3%,超过省标4.3个百分点;小学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达72.2%,超过省标12.2个百分点;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91.2%,基本达到省标要求;拥有研究生学历(学位)的高中教师比例达18.3%,超过省标6.3个百分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7.98%,超过省标近10个百分点。

(三)切实加大教师培养力度,骨干队伍力量不断壮大。一是分梯次建立名特优教师培养对象人才库。与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联合举办高级研修班,有针对性地对后备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二是多层次搭建教师专业成长新平台。聘请外省市教育专家成立12个名师和名校长工作站,推荐评选12个无锡市名师工作室、28个江阴市名师工作室,实施华师大优质学校提升工程,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三是优选教学研究人员。选聘中小学兼职教研员,调优中小学各学科中心组、学科基地成员,提高专业引领水平。四是广泛开展学科比武活动。举办市级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课型比武活动,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五是加大名特优教师考核力度。严格奖励考核工作,杜绝名师奖励福利化倾向。近年来我市骨干领军人才数量增长较快,全市有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人、无锡市中小学教育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6人、江苏省特级教师21人、无锡市名教师10名、江阴市名教师30人、无锡市名校长4人、江阴市名校长8人,无锡市级骨干教师1014人、江阴市级骨干教师2236人,教授级高级职称教师13人。

(四)务实完善人事管理政策,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一是完善教师招录政策。2015年全市教师招聘数量的核定实施“退一进一”政策,招聘数量增幅较大。二是加快推动教师交流。出台《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实施意见》、《义务教育学校“三人一校三学科”结对交流活动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强化教师交流工作,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722名,交流比例达15.58%,有力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是优化教师结构。出台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返聘退休教师等文件,坚决清理长病假、未经批准借用等在编不在岗人员,缓解教师结构性矛盾。2014年以来,共培养82名小学体育双师型教师,其中40名已取得体育教师资格,22名初中语文教师经培训交流到小学任教。

(五)大力推进研训体系建设,教师培训成效不断显现。一是完善机构设置。按照精简效能和便于管理的原则,整合市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培训办的职能和资源,成立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构建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推动教、科、研、训一体化建设。二是实施“三全”工程。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广泛开展“全员培训、全员读书、全员比武”活动,提升教师素养水平,奠定教师成长基石。三是开展领导力培训。组织部分学校行政人员参加“卓越领导力”公益培训、组织校长园长参加省级远程培训、校长园长助力工程、园长任职资格及提高培训等,提高教育管理能力。四是组织高层次培训。开办特级教师(名教师)后备班,举办备课组长、教研组长、教务主任业务培训,开展全外教小学、初中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加快名特优教师成长。五是强化专题培训。有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心理教育、德育系列、学前教育系列等培训项目。2013年至今,共举办江阴教育大讲堂44期,参训人数约20000人次。

三、存在问题和下步打算

我市教师队伍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对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广大群众对优质师资的渴求,我们同时也认识到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教师数量总体不足。由于新市民子女的大量流入,导致幼儿园、小学生源数量大幅上升,全市幼儿园、小学普遍存在师资紧缺问题。据统计,从2010年至2014年5年间,全市累计增加小学生7410名、幼儿4330名,平均每年增加小学生数、幼儿数分别为1482名、866名。同时,按照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中“实行标准班额办学,积极推进小班化办学”的要求,全市班级数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缺口。(二)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相对突出。由于人口出生率的变化以及新市民子女流入数量的变化,学生生源数量具有峰谷变化,导致教师的学段分布不平衡,目前初中教师相对富余,小学、幼儿园缺口较大。由于我省高考“十年五改”、无锡中考方案频繁调整、中小学阳光体育、学校素质教育的推进、我省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国家异地高考政策的变化等一系列因素,导致我市教师的学科结构不够合理,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师较为不足,缺口分别为189名、116名、76名,初中数学、物理、化学教师略有富余,分别为64名、69名、50名,高中语文、数学、外语教师相对较紧,职业类学校专业课教师不足。(三)教师队伍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市教师队伍活力尚未充分激发,少数教师的进取心、工作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少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下阶段,我们将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优化师资数量结构。要根据全市每年退休教师人数和教师需求缺口,提前科学安排教师招录计划,加大招录力度,逐步熨平人员波动曲线,优化教师年龄梯队结构。要总结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轮岗交流,拓展“三人一校三学科”城乡结对交流工作,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积极推动教师的跨学段交流,落实退休教师返聘政策,缓解学段分布不均衡、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二)进一步深化师德师风建设。要进一步通过制度规范、考核导向、激励先进、宣传典型等举措,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用良好的师德风范教育和引导学生。要将师德表现作为绩效考核、职务评聘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促进教师队伍职业道德水平全面提升。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系统绩效工资分配,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要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示范引领、指导培训、管理考核的职能作用,按照“发展教师、提高质量”的宗旨要求,建立完善“基于标准、基于预设、基于问题”的科学研训体系,加强制度创新,实现教、科、研、训一体化,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要狠抓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壮大名特优教师群,深化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建设,增强业务示范力和对外影响力。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关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有力的措施,坚定不移地抓好队伍建设工作,促进我市教师队伍优质、可持续发展,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版权所有: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10202437号-1  技术支持:江阴电信 江苏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