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
官方微信
关于2014年我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工作报告
(信息时间:2015-06-18)  点击量: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现在,我受江阴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2014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环境保护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充满挑战,全市环保系统紧紧围绕“抓改革、调结构、重生态、惠民生、防风险”的大局,高举生态文明建设大旗,迎难而上,克难奋进,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重点工程,2014年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Ⅲ类以上水体占全市水体比例为31.3%、市区空气优良率(AQI指数)为58.9%,城市环境噪声功能区达标率100%,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提前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

(一)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强化考核落实减排。把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奖惩的主要内容,加大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的督查检查力度,定期进行阶段性和综合性考核,督促各地、各部门完善减排方案,加快实施进度,并对完成情况进行排名和公开,促进全市污染减排工作深入开展。四项主要污染物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比2010年分别下降29.9%、28.7%、26.1%和24.4%。创新机制推动减排。率先在全省全面征收主要污染物有偿使用费和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指标交易,截至2014年,分别对730家和369家企业实施了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总金额达1.4亿元。加强对企业废水排污情况的监管,率先实行废水排放IC卡管理,共安装IC卡350个,并实现联网监控,2014年合计征收排污费7058万元。资金保障促进减排。市财政设立专项减排奖励资金,每年按新增减排量给予一次性补助,“十二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省以奖代补资金约2.5亿元。2014年,环保部门对上争取中央和省级各类环保补助资金达1.3亿元以上(不含太湖治理切块资金),主要用于污染减排、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企业关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

(二)水气治理措施有力。在治气方面,以降低PM2.5浓度为核心,打出一系列治理大气环境污染组合拳,先后出台了《江阴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江阴市保障青奥会环境质量临时管控方案》、《江阴市10—12月空气质量改善方案》等工作文件,市政府与各职能部门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任务书,加快构建政府统抓、企业施治、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新机制,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一是“整合”。在全省率先推进热电企业整合整治,大力实施热网管道建设,通过苏龙热电“一拖四”、华西海澜“四合一”、局部区域“一带一”等方式整合热电企业,华西老电厂等4家热电企业实现关停;15家热电企业共投资20多亿元全部完成脱硫脱硝提标改造,达到国家新颁布的电厂排放标准,兴澄、华西钢厂完成烧结脱硫除尘改造工程。二是“治企”。全市关停“三高两低”企业80家,其中化工企业20家,完成海达等16个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治理工程。严格燃煤锅炉环保准入,全市新建10蒸吨/小时及以下的燃煤锅炉一律不予审批,全年淘汰燃煤锅炉155台。三是“减煤”。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原煤消费量控制在2100万吨以内,组织实施57个重点节能改造与循环经济项目,实现节能超过45万吨标煤。大力推进“煤改气”,2014年有33家企业实施“煤改气”。四是“控车”。淘汰老旧机动车3267辆,划定主城区黄标车限行区域并加强管理。1000多辆出租、公交、驾校车辆完成“油改气”。五是“联防”。建立三级执法监督网络体系,在全市秸秆禁烧重点区域进行24小时全天候巡查。严控建筑扬尘,对全市在建工程实施动态检查,严格落实现场文明绿色施工管理。在治水方面,改革深化“河长制”管理,进一步强化“河长”责任,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在新闻媒体进行公布,加强“河长制”断面考核,落实奖补资金,完成太湖治理任务的151项重点工程。着力推进城乡黑臭河道整治,城区应天河、绮山中心河等河道整治进展顺利,老桃花港河等各镇、街、园区21条黑臭河道整治基本完成。开展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完成花山垃圾填埋场和高新区地下水调查评估。

(三)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严格按照《环保法》的有关条例和上级工作要求,采取“三不、三直”措施,即“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现场、直接督查、直接曝光”,持续保持执法检查的高压态势,努力化解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跨界联防破难题。与周边区域县市建立跨界环境联防联控机制,实行两地沟通、协同配合、属地负责的环境整治互动,有效改善老桃花港河等交界河流水质以及化工园区大气环境质量。开展化工园区整治,重点对高新区化工园区、临港开发区石庄化工园区和利港化工园区内46家化工生产及仓储企业按省政府要求全面开展整治,并基本整治到位。建设化工园区智能化实时大气预防预警监控点,建成集污染源监控、环境质量监控和图像监控于一体的园区数字化环境在线监控平台。强化监管显成效。对全市印染企业全面摸底调查,通过制定“一厂一策”的整治方案,强势推进专项整治,关停22家企业25个车间,完成环保设备技术改造企业21家;开展电镀、铝型材企业专项整治,关停15家电镀企业(项目),60家企业通过验收,4家企业长期停产;对 21家关停的铅蓄电池企业进行整治后督查,防止“死灰复燃”;对全市99家放射源、126家射线装置使用单位、12家废旧金属熔炼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强化危险废物管理,开展全市危险废物经营单位集中整治,对16家危废经营单位实行全面检查。去年全市环保监管执法共出动13514人次,检查5917厂次,节假日检查853厂次。共受理环境信访5917件,限期整改企业914厂次,对7家企业停产整顿,2个问题挂牌督办,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17起。司法联动强威慑。强化环境执法“零容忍”,充分利用“两高”司法解释这一利刃,发挥综合监管优势,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建立联动工作机制,成立协作共建领导小组,建立重大案件会商会办制,2014年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21起,罚款金额1240万元,办理3起环境刑事案件,1起已办结。

(四)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一是积极推动静脉产业园规划建设,开展大量前期调研评估工作,规划环评顺利启动。推行餐厨废弃物就地式处理,建成市级机关食堂餐厨垃圾处理试点项目和城区果蔬类有机垃圾处理试点项目。二是开展农村覆盖拉网式环境综合整治,8个行政村启动整治,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项目,全年完成5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三是开展污水厂网改造建设,开工建设华西村1万吨/日污水处理改扩建工程,新建污水管道50公里。四是保障饮用水安全,新增6.4公里澄杨路供水主管网,利港地下水备用水源地投运,绮山地表应急水源地启动建设。五是新增临港经济开发区和利港化工园区大气自动监测站,申港等4个乡镇监测子站PM2.5、臭氧等监测设备建成运行,率先实现全市域范围内PM2.5监测全覆盖。

(五)服务管理持续优化。科学划定生态红线。由市环保局会同发改、规划等部门深入调研,在省级生态红线的基础上,合理划定我市市级生态红线保护区,生态红线区域面积占国土面积20.59%,并配套制定管理等办法。环保审批不断提速。建立环保审批“三个一”制度,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支笔审批、一条龙服务”的高效审批模式,简化环评报告书评审等环节,环评报告书、报告表审批、公示在周边县市中效率最高、时间最短。2014年共审批各类项目911件,否决49个项目,缩短办事时间8458个工作日。绿色宣传深度拓展。通过多种载体,深入企业、社区、群众宣传新环保法,提高全社会法治理念。生态创建扎实推进,建成省级生态村5个,“两型社会”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社区)2个、示范学校4所,建成绿色社区1个、绿色学校1所。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近年来江阴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形势还是不容乐观,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逐步转变,我市已经进入环境问题的凸显期,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的压力:一是改善水气环境质量的压力。去年1—12月全市空气优良率为58.9%,较2013年的61.4%有所下降,与65%的目标任务相差较远,PM2.5浓度比前年上升了9.1%。虽然我们积极应对,采取多种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受到上级肯定,但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大气“雾霾”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空气质量和“蓝天”指数明显偏低;水环境质量方面,无锡市18个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仅为31.3%,较2013年下降24.3%,张家港河凤凰断面氨氮常年超标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全市城乡部分河道的黑臭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到位。饮用水安全方面,绮山备用水源地至今还未建成;全市危废处置能力不足的矛盾相当突出,危废经营处置单位16家,产废单位500余家,去年全市共产生危险废物45万余吨,除循环利用外,填埋和焚烧处置能力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环境安全;全市污水收集系统还不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较低,污水管网建设明显滞后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支管建设滞后于主干管网建设,污水乱排、雨污合流等问题十分突出。三是化解环境信访矛盾的压力。2014年全市环境信访投诉达到5917件,其中大气污染投诉达到3224件,大量环境纠纷与其它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复杂程度和化解难度不断加大。同时,我们的监管能力水平与所承担的繁重任务还不相适应。任务越重,越能深刻感受到能力不足、水平差距以及基础管理的“欠账”。这不仅严重制约着江阴持续发展的空间,而且严重影响着“新江阴”建设的前进步伐,已经成为我市新一轮科学发展绕不开、躲不过的一道“坎”。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切实加以解决。

 

2015年环境保护主要任务

 

2015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人大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工作重点,把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以深化改革创新为驱动力,以改善环境质量为落脚点,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全力提升环境保护工作新高度,全面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阴。

(一)坚持节能减排不动摇,全力培育总量减排新亮点。一是把好环境项目准入关。针对我市产业机构偏重、层次偏低、减排压力较大的现状,加大源头治理力度,严把准入门槛,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格限制落地,对超环境总量排放的镇街园区实施区域限批。二是把好生态红线管控关。增强生态红线刚性,对生态红线区实施严格管控,严肃查处在生态红线区域内违规开发建设等行为。将生态红线区保护要求作为项目环保审批的先决条件,对与生态红线区保护要求冲突的项目实施零容忍。三是把好落后产能淘汰关。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各项部署,以市场化的办法,该关闭的坚决关闭,该转型的坚决转型。继续加大印染专项整治力度,对全市印染企业进行全面整治提升,减少印染废气引发的环境信访。继续加大化工、电镀等专项整治,年内确保关停“三高两低”企业50家以上。

(二)坚持铁腕治气不手软,聚力谋划大气治理新举措。围绕实现PM2.5平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7%的年度目标,认真执行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系统推进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和城乡面源五大领域治理。一是要继续大力推进热电企业整合整治。加快滨江、红柳等6家热电企业的整合步伐,确保关停到位。加快超低排放改造,苏龙电厂全部完成,利港电厂8台机组完成4台,江阴电厂制订方案并启动实施。苏龙电厂完成煤堆场扬尘防治方案并启动实施,利港电厂在做好煤堆场密闭储存、传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设施的管理运行。二是要加速燃煤锅炉整治淘汰。9月底前10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完成提标改造,达到新的锅炉排放标准;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232台,力争2016年全部淘汰。三是要加大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进重点化工园区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启动表面涂装、印刷包装等重点行业废气治理,推广辖区内石化、化工等企业实施“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改造,完成治理工程19项。四是要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加强机动车尾气环保检测,严格落实黄标车区域限行,加大对黄标车的违规执法管理和淘汰工作,确保完成“十二五”黄标车淘汰任务。五是严格控制燃煤消耗总量。出台全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年度压减计划和目标责任管理办法,确保煤炭消费总量不增加。六是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加大建筑工地扬尘防治力度,建立扬尘控制责任制度,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应全封闭设置围挡,严格执行冲洗规定,严禁带泥上路。

(三)坚持重典治水不放松,着力构建污水防治新体系。近日国务院印发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它涵盖了对工业水污染、城镇水污染、农业污染、饮用水、城市黑臭水体等问题的治理,“水十条”的落地,也扣动了全面向水污染宣战的扳机。我们将针对“水里”的问题,认真排查“岸上”的源头,全面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一是要加强水系规划。进一步完善河网水系规划布局,加大河道水系沟通整治力度,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项目,启动顾山、河塘、月城等3个项目区,疏浚整治河道17条,疏浚长度41.3公里,沟通河道3条。二是要加快污水管网建设改造。扎实开展污水主管道的环通连接、排查、清理,同步推进各项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年内实现城区、镇区范围内污水主干管的全覆盖,完成新建污水管道30公里。三是要加强黑臭河道整治。各镇、街和开放园区要对辖区内黑臭河道再次进行全面排查摸底,通过截污、清淤、沟通水系等措施,切实改善河道水质,重点完成沈家浜等18条群众反响强烈、污染严重的黑臭河道整治。四是要强化“河长”责任。进一步落实“河长”管理责任制,扎实推进重点河道整治,促进张家港河凤凰断面等水质改善,不断提高水质达标率。五是要加快提升农村污水处理水平。优化镇域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加快污水处理企业整合提升,完成50个农村村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工作,提高现有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水平。继续推进农村覆盖式拉网整治,年内完成8个行政村整治任务。六是要重点保障饮用水安全。加快开工建设小湾水厂的水质深度处理改造工程和绮山地表应急备用水源地工程,认真做好长江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

(四)坚持科学治废不懈怠,努力提升固废监管新水平。针对我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废处置基础实施建设滞后、能力严重不足等问题,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推进能力建设,切实解决各类固废的出路问题,拓展我市工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空间。一是要进一步提升安全处置能力。加快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尽快启动核心区拆迁工作,开工建设工业固废填埋、焚烧项目,推进固废处置终端建设,提高各类固废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认真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试点工程,优化垃圾收集、焚烧、填埋处理设施布局。加快启动垃圾焚烧扩能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一体化餐厨废弃物和果蔬类有机物处理示范工程建设。二是要进一步提升监督管理水平。建立完善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平台,对全市固废产生单位进行全面摸底普查,建立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单位的档案库,实现固体废物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共享功能,进一步提升我市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水平。加大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力度,强化危险废物管理,严厉查处和打击危险废物非法处置行为。

(五)坚持从严执法不畏难,强力攻坚环境信访新突破。全市各级各部门将把新环保法作为环境监管的“钢牙铁齿”,切实发挥“杀手锏”的作用,严格依法行政,从严落实生产者治污主体责任,真正让环境违法行为无处遁形。一是要强化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环保执法队伍建设,配足、配强执法管理人员,大力组织开展专业理论学习和执法业务培训,全面提升能力素质和执法水平,既要解决敢不敢查的问题,还要解决会不会查的问题。二是要强化执法体系。明确工作职责,加强部门联动,扩大社会参与,实施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协调联动执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从现场监察、处理处罚、问题整改、后续督察到信息公开,形成环环相扣的完整执法链条。三是要强化作风转变。要继续按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把狠抓执法队伍作风转变作为重要突破口,既要尽心尽力帮助服务对象排忧解难,满腔热情支持企业发展,更要以铁的纪律执行八项规定和各项廉政准则,切实解决好不作为、乱作为和监管失职的问题,真正把执法重点聚焦在社会高度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上。四是要强化舆论宣传。广泛深入地开展新环保法宣传,对重点监管企业送法上门、讲法上门,切实把法律责任、利害关系讲清楚、讲到位,提前打好预防针。积极邀请市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监督环境执法,全面推进透明执法、阳光执法。定期公开一批重点违法企业、曝光一批典型违法案件,在社会上引起震动,切实体现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坚决态度和信心。今年我市将按照上级部署深入开展“环保大检查”,全面排查摸清“所有排污单位排放状况、各类工业园区污染防治情况、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情况”等7方面内容。对大检查发现的问题,必须认真梳理分类,严格依法处理到位,做到稳狠准、零容忍;对大检查的成果,充分加以利用,建立一企一档、统一规范、动态更新的污染源监管信息平台;对环保法授权的查封扣押、按日计罚、限制生产和停产整治等“硬招”,按环保部出台的配套办法,先抓几个典型案例,形成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声势。今年以来,市环保局已经按照新法,查处环境违法案件78起,其中按日计罚启动18起,查封扣押5家企业,限制生产,停产整治各1家。

(六)坚持改革创新不停步,奋力实现环保工作新跨越。重点完善深化六方面的环保机制改革,确保取得实质进展,看到明显成效。一是要完善司法联动机制。加强环保与公检法部门的协调配合,细化案件联合调查、信息共享等制度,制订环境刑事案件办理中的环保检测、鉴定、损害评估等工作规范,严格落实国家五部委关于环境违法案件适用行政拘留的暂行办法,坚决克服有案不移、有案难移、以罚代刑现象。二是要完善网格监管机制。出台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意见,完成监管网格划分,逐一明确监管责任人,健全制度,强化保障,做到环境监管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实现镇街、部门联动监管。三是要完善信访化解协调推进机制。加快构建环境“大信访”格局,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和处理信访问题的责任主体,充分运用多部门参与的联动机制、高效快捷的配合机制和协助执行的网络机制,上下互补,多方合作,切实解决好群众反响强烈的环境问题,力争省级环境信访和信访总量“双下降”。四是要完善区域环境总量控制机制。积极推行并实施好区域环境总量控制制度,新建项目在各板块内进行总量平衡,对超环境总量排放的镇街园区实施区域限批。在COD、二氧化硫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控制的基础上,探索把公众关注度高、影响环境安全的挥发性有机物指标纳入化工园区总量控制范围,实行“减二增一”。五是要完善监督考核和问责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指标考核。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建立倒查机制,对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任期内环境质量明显恶化、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利用职权阻碍环境监管执法的,要依法依纪追究有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六是要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工作的投入力度,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和社会资本参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的建设运营。继续加大各类环保资金的对上争取,在节能减排、污染防治、企业关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获取更多的支持。

各位委员,面对发展的重任,人民的期盼,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听取人大的意见建议,同心同德、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努力推动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阴作出更大贡献!

 
版权所有: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10202437号-1  技术支持:江阴电信 江苏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