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公报(2010.1)
- 人大公报(2010.2)
- 人大公报(2010.3)
- 人大会刊(2010.4)
- 人大会刊(2010.5)
- 人大会刊(2010.6)
- 人大会刊(2011.1)
- 人大会刊(2011.2)
- 人大会刊(2011.3)
- 人大会刊(2011.4)
- 人大会刊(2011.5)
- 人大会刊(2011.6)
- 人大会刊(2012.1)
- 人大会刊(2012.2)
- 人大会刊(2012.3)
- 人大会刊(2012.4)
- 人大会刊(2012.5)
- 人大会刊(2012.6)
- 人大会刊(2013.1)
- 人大会刊(2013.2)
- 人大会刊(2013.3)
- 人大会刊(2013.4)
- 人大会刊(2013.5)
- 人大会刊(2013.6)
- 人大会刊(2013.7)
- 人大会刊(2014.1)
- 人大会刊(2014.2)
- 人大会刊(2014.3)
- 人大会刊(2014.4)
- 人大会刊(2014.5)
- 人大会刊(2014.6)
- 人大会刊(2015.1)
- 人大会刊(2015.2)
- 人大会刊(2015.3)
- 人大会刊(2015.4)
- 人大会刊(2015.5)
- 人大会刊(2015.6)
- 人大会刊(2016.1)
- 人大会刊(2016.2)
- 人大会刊(2016.3)
- 人大会刊(2016.4)
- 人大会刊(2016.5)
- 人大会刊(2016.6)
- 人大会刊(2016.7)
- 人大会刊(2017.1)
- 人大会刊(2017.2)
- 人大会刊(2017.3)
- 人大会刊(2017.4)
- 人大会刊(2017.5)
- 人大会刊(2017.6)
- 人大会刊(2017.7)
- 人大会刊(2018.1)
市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
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是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技术保障。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基本形成了重点环节、重点场所、重点产品全覆盖的技术支撑体系,为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风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将我市食品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一、我市食品安全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一)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基本完备。近年来,针对食品安全分环节监管和分部门执法的实际,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按照“专业分工、各有侧重、覆盖完整、资源共享”的总要求,不断加大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投入,基本形成了监督抽检、评价性检测、委托检验和企业自检有机结合,实验室检测与快速检测并重的多层次的检测体系。目前全市共有食品安全专业检测机构4家,分别是市卫生局下属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餐饮具卫生实验室定性定量检测;江阴质监局下属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负责全市食品生产企业及食品包装材料的产品定性定量检测;市粮食局下属的粮油质量监测站,负责全市原粮收购检测及部分市场粮油监测;市农林局下属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负责地产农产品检测及农贸市场农产品的监测。其中江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阴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通过了国家级资质认证,江阴市粮油质量监测站、江阴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通过了省级资质认证。在快检方面,江阴工商局在全市52家农贸市场均设立了农副产品速测点,统一配备了农残速测箱或快速检测仪;全市所有经营生鲜食品的规模超市均设立了蔬菜农残速测室,每天对经营农产品进行抽检,检测结果在醒目位置公示。农林局在全市种植基地建成100家蔬菜检测点,种植蔬菜须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2011年市政府投资198万元购买检验设备,在我市唯一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设立食品安全综合检测平台,每天检测样品量达100余批次。2012年市政府投资165万元,在全市202所学校食堂建立了食品安全检测室,统一配备了农残速测仪,确保每天对蔬菜检测合格后方可加工。学校食堂、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规模超市及基地快速自检做到了全覆盖。
(二)检验检测技术支撑作用发挥明显。近年来,市政府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经费每年累计超1000万元,食品安全抽样量逐年增加。2012年,全市投入检测经费达1160余万元,累计开展快速检测26.1万批次,餐饮具检测1200批,食品实验室检测6333批次,达5.3批次/千人,合格率达95.67%,无锡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97.75%,超目标考核指标1.75%。2013年,全市投入检测经费达1200万元,累计开展快速检测37.45万批,食品实验室检测8045批次,达6.7批次/千人,合格率达97.5%,无锡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99.3%,超目标考核指标3.3%。今年1至8月,全市累计食品安全实验室检测达5500批次,上半年无锡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100%。市政府每年还投入160万元资金用于“瘦肉精”专项检测,生猪宰前“瘦肉精”抽检比例由原来5%提高到10%。今年还安排了食品安全评价性专项资金270万元,由食安办组织对全市20类食品开展评价性检测,检测样本量达2030批次。通过监督性抽样、评价性抽样,提升了食品安全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无锡对我市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样检测合格率已连续6年超目标值,位列无锡地区九板块前列,我市也连续8年获无锡地区食品安全综合考核一等奖。
(三)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初步试点。市农林局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试点。建设规模养殖场网络监控,与“清华同方”合作创建了水果种植基地和水产养殖基地环境自动监控与调节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点。与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建设农残监测监控平台,实现镇(街道)和基地检测数据网络上传监控。工商局强化食品流通领域溯源管理,在省内率先在全市大型商场、超市、食品批发单位和食品添加剂经营单位等1500多家企业建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电子溯源系统”,录入基础数据3万余条,全市13000余家食品经营企业(户)已可按需投入联网使用,做到食品流通单货同行、单货一致,形成“以批控零”“以零溯源”“四检联动”的食品安全网络监控体系。商务局积极推行政府放心工程,放心早餐工程国内率先投运,放心豆制品消费比例达80%以上,建成三星级生猪定点屠宰3家,关停24家,放心肉工程初见成效。
二、存在问题和下阶段主要工作
近年来,我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和信息追溯管理等工作给全市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保证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省内的领先地位。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我市食品检测机构多、追溯系统散,分属不同监管部门,没有形成有效聚集和综合利用,没有形成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二是虽然检验检测设备总量较大,但重要设备重复雷同,存在有些食品检验检测项目要么都能检、要么都不能检的情况,设备使用率偏低,信息共享互通不足,导致资源浪费和部分检测项目缺失,与品种、项目全覆盖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三是各检测机构专业检测技术人员数量偏少,大部分检测机构的检测人员是兼职人员。下阶段,市政府将以这些问题为导向,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推进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整合。要按照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分段实施、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根据我市食品生产、经营、消费的特点和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全面整合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实现全市食品检测“六统一”(统一设备配置、统一检测计划、统一检测标准、统一检验检测、统一数据共享、统一信息发布),进一步提高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提高检验检测食品种类的覆盖面,构建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运行机制。目前,根据我市实际,已经基本形成了江阴市食品安全检测中心的建设方案,争取年内挂牌运行。
(二)加强食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要通过整合、招聘、引进等方式大力优化我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专业技术队伍,通过建立工作站及教学科研基地等方式,加强同有食品检测专业特色的高校、研究机构对接合作,引进相关专业的高端人才,提升专业人才优势,逐步建成梯队层次配套、人员职称比例合理、学科带头有特长的专业化技术型队伍。
(三)全面建立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体系。要利用信息化、二维码等现代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规范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从食品种植养殖及生产加工环节开始加贴电子标签,建立食品全程可追溯管理系统,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数据库,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跟踪和追溯。
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联络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