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
官方微信
关于全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情况的汇报
(信息时间:2014-05-19)  点击量:
 

副市长 封晓春

主任、各位副主任:

近年来,在市人大的监督和关心下,我市生活垃圾处理按照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总要求,逐步建立完善收运体系,积极推动环卫体制改革和模式创新,全市生活垃圾处理初步实现一体化管理,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得到显著改善。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全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一)基本情况

1、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稳定运行

近年来,我市逐步建立完善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2011年建成日处理能力1200吨的生活垃圾处置终端——光大环保垃圾发电厂,率先在全省实现生活垃圾的全量焚烧,成为国家住建部公布的全国第一批村镇生活垃圾治理全覆盖县(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2013年,光大环保垃圾发电厂全年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51.3万吨,平均日处理量1397吨,处理粪渣水1.2万立方米,渗滤液8.8万立方米,总发电量1.57亿千瓦时,向周边电网供应1.33亿千瓦时绿色电能。

2、城区“一把扫帚”管理体制初步理顺

2013年,根据市委、市政府“一个部门管到底、一把扫帚扫到边”的要求,积极推动主城区环卫体制改革,整合归并澄江、西郊、要塞3个环卫所,实现了“作业标准、考核标准、工资结构”三大统一;整合了原分属交通、园林、水利、农林、机关事务等部门的保洁职能,改变城区环卫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现状。至2013年底,城区道路清扫总面积648.19万平方米,增长17.73%,绿化保洁面积383.82万平方米,增长130.7%,新增河道保洁 37.28 公里。2014年,将原夏港街道老夏港河至西外环路区域纳入主城区保洁范围,新增清扫面积19.23万平方米,绿化保洁9.13万平方米,实现了城区环卫无缝对接和一体化管理。

3、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有力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环卫基础设施向乡镇、农村延伸,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质量。自2008年起,市、镇两级累计投入2.49亿元用于环卫设施建设和设备改造,实现了“三个翻番”:各类环卫专用车辆从165辆增加到371辆,压缩式中转站从14座增加到29座,压缩设备从25台增加到58台。设施设备的更新,促使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各个环节实现同步提升,提高了收集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基本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日转。至2012年末,部分环境卫生设施指标提前达到2015年规划要求,至2013年底,全市生活垃圾机械化收集率达到100%,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城区和镇区分别达到85%和50%,生活垃圾密闭化收运率城区和集镇建成区分别达到83.64%和63.37%。花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和生态修复工程于2013年上半年正式竣工,有效解决了沼气处理、渗滤液防渗、雨污分流等问题。实施生态恢复工程后,完成绿化种植约6万多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花山周边生态环境。

4、城乡环卫作业质量有所提高

一是加强作业考核。全市实施生活垃圾以奖代补和以奖代返年度考核,加强对各镇(街道)生活垃圾处理作业监管。修订全市环境卫生作业质量考核标准,并向全市所有环卫职工发放《江阴市城市环境卫生作业规范》3000份,明确作业规程和要求,一线职工的规范普及率达到98%以上。按照考核标准,城区每天不间断巡回检查,镇区每月2次明查暗访。重点对高速公路出入口、绿化、河道、锡澄运河周边环境等进行巡查,2013年组织作业考核2178次,抽查车辆抛洒滴漏、夹带工业垃圾、车容车貌等情况150次,累计发放整改通知书327份。环卫部门引入社会评价考核,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城区和15个镇(街道)发放2000份服务评价表,经过民众满意度测评,有3家环卫所满意度在96分以上,其余均在90分左右。

二是加强行业监管。一方面加强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情况监管,将监测数据实时传送至环保部门信息平台,数据采集和传输运转率均达到90%,垃圾渗滤液处理排放水质全部达标。另一方面加强光大环保垃圾发电厂的日常监管,通过驻厂监管,严控焚烧过程的垃圾入炉量、耗材使用量、以及炉渣、飞灰、渗滤液产生量等重要数据。根据监测数据显示,粉尘排放和二恶英均低于欧盟2000标准,产生炉渣率和飞灰率均优于国内行业标准。

5、一线职工工作环境逐步改观

环卫部门长期坚持人性化管理,想方设法为基层排忧解难、真心实意为职工提高待遇。一是抓紧抓好“四室一堂”建设。基层环卫所基本都配备了休息室、更衣室、沐浴室、活动室和食堂,为一线职工提供较为舒适的工作环境。二是努力提高一线职工工资待遇。全市生活垃圾以奖代补考核中,明确规定“在册环卫职工工资不得低于当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并按照有关规定缴纳社保金”。至2013年底,镇区有5家环卫所职工收入为2万元/年;9家环卫所职工收入为2.5元/年;城区2家环卫所企业职工收入为3.2-3.4万元/年,1家环卫所事业人员执行绩效工资为6-7万元/年,在册职工按规定缴纳社保金,部分缴纳工伤保险金。环卫一线职工收入虽然标准偏低,但处于稳步增长状态。

(二)存在问题

回顾过去,全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生活垃圾数量的急剧攀升和人民群众需求的日益增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单一。我市自2011年花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缺失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场,目前处理终端仅有1座生活垃圾发电厂,且长时间超负荷运行,无法应对突发情况。虽然垃圾发电厂扩容方案和可行性报告都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但由于周边村民的因素,扩容计划目前还难以推进。

2、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有待完善。我市虽然已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但从每个环节上看,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组保洁”环节,各村保洁人员配备不足现象比较普遍。“村收集”环节,存在生活垃圾夹带建筑垃圾、装潢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的现象。“镇转运”环节,个别镇垃圾中转站压缩设备效能有待提高。“市处理”环节,处理终端单一,且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

3、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亟待建设。按照住建部及省、市的要求,2015年全省各市、县要实现餐厨废弃物处理全覆盖。我市于2011年已经开始专题调研,目前,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选择了处理工艺和运营模式,由于选址难度大,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一直未能投入建设。

4、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收效甚微。2013年6月起,我市对2个小区,9条道路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但是生活垃圾管理工作缺乏系统研究和整体设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区居民参与率不高。

二、下一阶段工作打算

市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进环卫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垃圾处理收运体系、责任体系,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机制创新,着力构建精细高效的环卫保洁网。

1、启动规划循环经济产业园。市政府将抓紧启动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选址工作,综合考虑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餐厨垃圾、建筑装潢垃圾的集中处置和综合利用等问题,充分运用市场手段配置城市公共资源,鼓励和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启动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场建设或光大垃圾发电厂三期扩容,最终实现污染集中控制、土地集约利用、资源循环使用。

2、扩大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综合利用、低碳环保”原则,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垃圾分类扩面实施方案。一是制定分类办法和实施细则。按照红黄蓝三类垃圾分类办法,完善工作流程,加快分类设施建设,落实分类投放、收集和处置责任,确保分类后的各类垃圾有效处理。二是确定分类试点扩面实施范围。在全市部分机关、事业单位,部分学校、医院、商场、酒店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进一步扩大分类试点范围。三是培养环保意识。采用多种方式、利用多种渠道,开展生活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广大市民逐步树立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理念,引导社会各界自觉进行垃圾减量,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3、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按照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要求,建立部门联动、属地负责的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责任体系。切实抓好源头分类、前端收集、中间运输、后端处置、监管评价系统建设,实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有序监管。各行政村按照居住人口的千分之三至五配备保洁人员,同时在每个行政村设一个密闭式垃圾集中点,加强生活垃圾源头分拣,从源头控制生活垃圾。有效利用压缩式中转站,提高转运效率,逐步进行运输车辆防漏装置改装,及时淘汰车龄长、车况差、密闭不到位的收运车辆,最大限度地减少抛洒滴漏现象。严格控制各环卫所非生活垃圾收运量,合理安排错峰运输,稳定发电厂进厂垃圾量,确保焚烧发电厂稳定运行。

4、尽快启动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建设。前期,通过对苏州、青岛、西宁等城市的调研,已初步拟定我市餐厨废弃物处理项目建设方案。该项目拟采用BOT模式,通过公开竞争确定运行主体,进行市场化操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

5、推动生活垃圾处理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市按照“管理标准化、收运一体化、设施现代化、作业机械化、保洁快速化、处置无害化”要求,强化环卫作业考核,推动环卫运行机制创新,逐步建立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管理和均衡发展格局。一是全面加强作业质量考评。在全市逐步推行“机扫、人保、水冲”的精细化作业方式,力争年内实现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城区达87%、各镇(街道)达52%。二是深化城区“一把扫帚”作业模式。城区3个环卫所按照统一的作业标准、管理要求和考核细则,全面做好城区道路、河道、广场等重点区域保洁工作,不断提高城区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扎实推进“931”行动,环卫保洁向农贸市场、背街小巷和城乡结合部的有效延伸,最终实现主城区环卫保洁的无缝对接。 三是注重运行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清扫保洁市场化运行模式,选择城区新增道路和新建小区为试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彻底消灭城区环卫“管理盲区”,大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各位主任、副主任,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是全市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阴城市建设管理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按照本次主任会议的审议意见,在前阶段工作推进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有效措施,坚定信心,攻坚克难,进一步做好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为建设环境优美、生态文明的美好江阴作出新的贡献。

 
版权所有: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10202437号-1  技术支持:江阴电信 江苏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