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公报(2010.1)
- 人大公报(2010.2)
- 人大公报(2010.3)
- 人大会刊(2010.4)
- 人大会刊(2010.5)
- 人大会刊(2010.6)
- 人大会刊(2011.1)
- 人大会刊(2011.2)
- 人大会刊(2011.3)
- 人大会刊(2011.4)
- 人大会刊(2011.5)
- 人大会刊(2011.6)
- 人大会刊(2012.1)
- 人大会刊(2012.2)
- 人大会刊(2012.3)
- 人大会刊(2012.4)
- 人大会刊(2012.5)
- 人大会刊(2012.6)
- 人大会刊(2013.1)
- 人大会刊(2013.2)
- 人大会刊(2013.3)
- 人大会刊(2013.4)
- 人大会刊(2013.5)
- 人大会刊(2013.6)
- 人大会刊(2013.7)
- 人大会刊(2014.1)
- 人大会刊(2014.2)
- 人大会刊(2014.3)
- 人大会刊(2014.4)
- 人大会刊(2014.5)
- 人大会刊(2014.6)
- 人大会刊(2015.1)
- 人大会刊(2015.2)
- 人大会刊(2015.3)
- 人大会刊(2015.4)
- 人大会刊(2015.5)
- 人大会刊(2015.6)
- 人大会刊(2016.1)
- 人大会刊(2016.2)
- 人大会刊(2016.3)
- 人大会刊(2016.4)
- 人大会刊(2016.5)
- 人大会刊(2016.6)
- 人大会刊(2016.7)
- 人大会刊(2017.1)
- 人大会刊(2017.2)
- 人大会刊(2017.3)
- 人大会刊(2017.4)
- 人大会刊(2017.5)
- 人大会刊(2017.6)
- 人大会刊(2017.7)
- 人大会刊(2018.1)
江阴市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汇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一、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和打造文化软实力战略,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制定扶持政策,加快培育文化骨干企业,着力推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为促进经济与城市同步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全市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和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以旅游文化、会展文化、休闲娱乐为主的“外围层”和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为主的“相关层”的产业体系。目前,我市文化企业单位(含个体业主)1685个,从业人员28742人,总资产91.2亿元,2007年至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9.29亿元、64.57亿元和88亿元,占GDP比重分别为3.3%、4.2%和5.1%。下面,我就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分五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文化产业发展机制逐步健全。成立了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了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阶段性重点工作。编制了《江阴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制定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江阴市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江阴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等一系列政策意见,设立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2000万元,在财政、税收、投融资、土地、人才等方面为加快推进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二)国有文化企业活力进一步释放。深入推进“管办分离”、宣传与经营“两分离”改革,积极开展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2009年,广电集团经营收入2.3亿元,继续在全国保持领先,新广电新大楼已进入方案设计论证阶段,今年“6•10”将开工建设;江阴日报社营业收入3100多万元,同比增长9.38%;旅游文化产业公司经营收入4600万元;文艺集团演出收入同比增长45%;暨阳体育产业公司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市新华书店图书销售列全省县级城市第一,电影放映收入同比增长近70%。
(三)文化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规划建设“百亿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开发区扬子江文化创意产业园、临港新城江苏江阴文化创意产业园、徐霞客农业生态旅游区、中国“裳”岛、“刘家大院•画家村”及城市客厅为载体,通过金一文化、“创意亚洲”等大企业和大项目带动,初步形成了数字动漫、创意设计和文体消费等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区。中国“裳”岛项目已完成投资1000余万元,上海红坊与水石国际完成了项目设计方案;“创意亚洲”项目已完成主楼装修工程的80%,今年6月竣工投运;“刘家大院•画家村”项目已完成投资8000万元,主体建设进入内部装修,今年5月份竣工投运;1912特色街区已完成投资2亿元,一期主体已封顶。江苏江阴文化创意产业园被评为无锡市十大文化产业示范区,金一文化公司2009年度销售超过10亿元,被评为无锡市十大文化产业示范企业。
(四)文化产业招商工作初现成效。2009年9月,我市首次以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在北京举行了江阴市文化产业发展洽谈会,重点推介了我市文化产业载体建设、特色优势和服务举措,引起了文化艺术界、影视传媒界、文化创意界高度关注,220余名客商就38个文化产业项目达成了合作意向,其中21个项目当场签约,签约项目总额达49亿元。会后认真落实项目推进责任制,已顺利推进落实并完成2009年投资计划任务的项目14个,按计划推进的项目7个,进一步洽谈沟通的项目10个, 2009年到账资金3.008亿元,2010年计划投资2.43亿元,今年一季度已完成项目投资7160万元。开发区扬子江文化创意产业园、临港新城江阴软件园、江阴文化创意产业园,先后赴深圳等地积极举办文化产业恳谈招商活动,截止目前,开发区和临港新城共入驻135家文化产业企业,其中今年以来新入驻21家。
(五)文化产业发展新领域实现突破。电视连续剧《江阴要塞》在央视八套和四川卫视成功播出,并获得了2009年度中央电视台电视剧热播剧奖;国动传媒公司制作的原创动画电影《快乐奔跑》获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张琦动画公司制作的35集原创动画片《小鼠与大象》被教育部、文化部认定为“第21批向全国中小学推荐优秀影片”;原创大型电视纪录片《徐霞客》2009年年底顺利封镜,将于今年上半年在央视播出;以江阴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为题材的电视剧《幸福家园》和电视剧《上官云珠》正在积极筹拍之中。采取政府主导、多节联办,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借助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举办了 “中国江阴刘天华民族音乐节”、郎朗个人钢琴演奏会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今年金秋十月我市将举办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
近年来,虽然我市的文化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对照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形势和经济与城市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产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资源整合、调整结构、壮大规模、集聚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缺少发展前景好、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税收贡献率高的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和知名品牌。三是缺乏理念新懂经营会管理、从事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产业人才。
二、下阶段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在新的形势下,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将紧紧围绕幸福江阴建设的目标,站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和城市转型升级的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完成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6%的目标,使我市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全国同类城市前列,不断提升江阴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下阶段,我们将主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积极营造文化产业发展氛围。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是城市经济的新载体、新形式和新动力,是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杠杆。发展文化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的需要,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优势、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需要。发展文化产业一方面可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通过文化与产业的互动,为文化注入活力,丰富和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也使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要素和活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城市品牌打造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营造宜居、宜游、宜业的氛围。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加强企业培训、沟通,逐步形成发展文化产业的规模意识、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的宣传,形成“以工投文、以工促文”的共识和氛围;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切实发挥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的“硬支撑”作用。
(二)突出重点,开拓创新,奋力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文化产业涉及范围广,前景广阔,要政策引导,改革创新,狠抓项目,优化服务,精心培育,全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
一是编制规划,以规划引领发展。立足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紧紧围绕江阴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加快编制《江阴市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思路、任务和保障措施;同时,充分征求社会各界和各级各部门的意见,按照相关程序,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市委常委会研究、市人大常委会决议,增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权威性,此项工作争取年内完成。按照《江阴市文化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优化提升印刷品印刷等传统文化产业,重点扶持文化艺术业、网络文化与动漫服务业和创意设计业等鼓励类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图书、报刊出租等允许类文化产业,限制发展电子游戏营业场所等文化产业,全面推进文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是制定政策,以政策激励发展。严格落实国家、省和无锡市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根据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通过税收优惠、奖励激励、降低市场准入等手段,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拓展投融资渠道,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按照《江阴市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的资助范围、申报程序和监督管理,大力扶持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鼓励类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培育壮大骨干文化创意类文化产业。同时,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制定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考核办法,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市各镇(街道)年度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将年度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努力做到应统尽统,决不漏统,确保完成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6%的目标任务。
三是深化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依据“资源分离、机构分设、人员分开、管理分类”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宣传与经营“两分离”改革,组建江阴广电集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江阴日报社传媒发展有限公司,做精做优新闻宣传,做大做强经营产业。江阴广电集团进一步整合资源,组建江阴大澄媒体有限公司,开办“大澄网”,开播网络广播电视台,积极打造江阴第四大媒体。文艺集团按照省、无锡市关于经营性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要求,尽快拟定锡剧团、评弹团、大剧院、长江影剧院等单位的改革方案,培育壮大新的文化市场主体,做大做强文化演艺产业。江阴日报社积极开展与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院合作,创新营销理念,创新媒体业态,适时推出网络视频新闻,形成纸质媒体、户外媒体、网络媒体、视频媒体和手机媒体齐头并进的全新格局。文化旅游产业公司以打造“徐霞客”品牌为核心,加快推进徐霞客湿地生态公园建设;年内城区新增3个旅游集散连锁服务站,完善云外水庄农渔文化体验园建设项目,不断做大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暨阳体育产业公司依托功能齐全的体育场馆资源,充分发挥体育协会、俱乐部作用,积极举办承办一系列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实现体育设施公益化、品牌化、功能化。
四是狠抓项目,以项目带动发展。一方面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文化产业快速集聚发展。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完善配套“百亿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引导文化产业链集聚发展。一是以开发区扬子江文化创意产业园为载体,集聚发展动漫、设计产业,打造我市首个百亿级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园;二是以临港新城江苏江阴文化创意产业园为载体,以金一文化为引领,依托“创意亚洲”,集聚发展贵金属高端文化创意产业;三是以中国“裳”岛为载体,充分挖掘江阴纺织工业文化底蕴,建设江南纺织文化博物馆,打造“中国纺织文化时尚创意中心”;四是以徐霞客旅游区和黄山军事要塞旅游区为载体,突出“徐霞客”和“军事要塞”两大品牌,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及衍生产业;五是是以“刘家大院•画家村”为载体,集聚发展工艺品展示、藏品鉴赏、艺术创作等文化消费产业。另一方面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实施大项目大品牌带动战略。积极与阳光媒体集团等著名机构合作,编制完成《江阴城市品牌调查研究报告》和《2010—2015江阴城市品牌发展规划报告》。围绕承办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推进国际会展中心、星光影城、长江影剧院等场馆建设改造工作。抓住电影节开、闭幕式、新闻发布会和记者招待酒会等媒体活动,进一步打响幸福江阴文化强市城市品牌。主动对接上海世博会,策划“海宝”走进江阴活动,组织非遗项目“荡湖船”参加“江苏周”文艺表演。以第五届中国徐霞客国际旅游节、大型电视纪录片《徐霞客》在央视播出以及央视“足球之夜”栏目走进江阴为契机,积极展示江阴城市文化形象。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年内在上海或深圳举办文化产业发展洽谈会,力争引进一批重大文化项目,引进一批擅创意、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人才。着力推进纪录片《徐霞客》、电视连续剧《幸福家园》、动画片《小鼠和大象》和《少年霞客行》的摄制播出,提升江阴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江阴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是优化服务,以服务保障发展。通过靠前服务、主动服务、个性化服务,积极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项目的发展创造优越的外部环境。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争取上级部门对重大产业项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全市文化企业动态管理数据库,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重点跟踪服务。加快培育市场主体,重点扶持和服务金一文化公司,加快推进“创意亚洲”项目建设,吸引中国十大美术大师和十大美院高端设计人才集聚江阴,打造华东地区最具影响力的贵金属设计研发中心和黄金首饰交易中心,带动我市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一事一议,确保政策的实效性、针对性。
(三)转变职能,强化管理,努力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现阶段,我市的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势头良好,我们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企业主体力和市场配置力的作用,强化文化产业管理,着力提升文化产业的关联度和辐射力,推动产业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建立完善人才机制。紧贴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配齐配强文化产业行政管理队伍,提高认识水平,提升业务水平,优化服务水平,创造性的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同时,根据《江阴市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大力引进和聚集一批文化领域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充分利用国内外高等院校资源,按照“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柔性文化人才库,吸引各类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到江阴创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市文化人才激励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对有突出贡献的高层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进行奖励,全力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全力提升城市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全面推进幸福江阴建设,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的决策部署,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以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为开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