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
官方微信
关于我市南部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暨结构调整规划情况的说明
(信息时间:2010-07-23)  点击量: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陆礼平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作关于《江阴市南部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暨结构调整规划》编制情况的说明。

一、规划编制论证过程

根据朱书记去年年底关于不开发区域发展的重要批示精神,高市长责成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及澄南六镇着手开展不开发区域专题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先后进行了多次专题研究。同时委托省工程咨询中心指导和承担规划的编制工作。2月10日初步完成了《江阴市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暨结构调整研究工作思路和初步指导意见》,3月1日高市长召集相关部门对指导意见进行了专题论证。在此基础上,3月15日基本编制完成了《江阴市南部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暨结构调整规划》。4月10日,高市长再次会同袁市长、费市长在青阳镇政府组织召开了《江阴市南部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暨结构调整规划》论证会。市委、市政府、市政协及澄南六镇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邀请了中科院南京分院、省委研究室、省政府研究室、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出席,中科院南京分院原院长佘之祥研究员担任了评审小组组长。4月25日完成了《江阴市南部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暨结构调整规划》送审稿。5月4日,朱书记主持召开不开发区域调研推进会,再次对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暨结构调整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不开发区域是在生态文明高度自觉的基础上,走“四高”的发展道路,即农业的高效、工业的高水平、人居的高品质、旅游的高标准。5月6日,市政府第四十九次常务会议对该产业规划进行了讨论,原则同意规划并提出修改意见。6月9日,报经市委第101次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同意。根据这些意见,我们进一步对规划完善,形成本次报送文本。

二、不开发区域规划介绍

(一)不开发区域的概念。江阴市南部不开发区域是以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自然生态保护和开发并举、发展和引导同步为指导,以生态功能为主体功能,经济、社会、生态协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区域。可在保护相关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有序、适度的开发。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以及新兴服务业,以及在特定区域内适当保留部分符合节能环保条件、附加值较高的工业门类。

(二)不开发区域的范围界定。本次规划的不开发区域为顾山、长泾、祝塘、徐霞客、青阳、月城等6镇约200平方公里左右范围的区域,占全市面积的五分之一,约占澄南六镇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不开发区域在空间上分为两个层次,分别为核心区域、一般区域。同时,设定澄南六镇的其它区域为不开发区域的周边区域。

1、核心区域(禁止开发区)。面积为40平方公里。分别为徐霞客镇和青阳镇部分区域共同组成的农业产业园核心区(20平方公里)、徐霞客镇南侧马镇社区的霞客故里生态旅游核心区(8.7平方公里),马镇和祝塘文林社区共同组成的生态湿地区(11.3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为禁止开发区,区内禁止所有工业、房产开发等对生态保护和修复有影响的建设活动。

2、一般区域(控制开发区)。面积160平方公里左右(200平方公里扣除核心区域40平方公里)。一般区域为控制开发区,区内禁止一切新建工业活动,控制商贸服务业发展。主要是以农田和湿地等生态资源为主,包含一些居住社区、农村居民点以及部分适当保留的企业,内部重点考虑产业的控制性和选择发展。

3、周边区域(优化发展区)。面积178.6平方公里(六镇面积378.6平方公里扣除200平方公里)。周边区域为优化发展区,是各镇的工业集中区、集镇建设区和集中居住区,属不开发区域的“缓冲区”、“过渡区”,内部重点考虑工业和集镇未来产业的发展与调整,以产业的优化发展为重点。

(三)不开发区域的主要内涵

不开发区域包括五大内涵,一是基本农田保护区,也称生态农业区,主要发展一产,规划建成全市放心农产品基地。二是水源地保护区,考虑全市供水安全,将该区域内的部分水域设定为全市应急备用水源地。三是生态林地区,目前可考虑部分野树与适当种植相结合,通过生态林、经济林的培育,形成我市的生态湿地、城市绿肾。四是生态保护旅游景区,在基于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建成江阴生态旅游景区。五是生态产业园区,不开发区域周边区域现有工业集中区要率先建成生态产业园区,主要发展低排放、可循环、可持续的新兴产业。

(四)不开发区域的发展目标

总体来说,要通过10年左右的调整与发展,将不开发区域核心区域的开发强度由目前的11%调整到7%以下(需退出面积2400亩),一般区域的开发强度由目前的12.5%控制到10%左右(需退出面积6000亩),周边区域的开发强度低于全市面上5个百分点,今后整体控制在30%左右。使不开发区域成为江阴市在苏南地区率先走出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空间生态化布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在新一轮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重要试验区、示范区和样板区。具体分三阶段推进:

1、调整实施阶段(2010~2012年)

规划的前三年时间是不开发区域重要的调整期,重点进行不开发区域的工业企业关停并转、生态资源的保护以及生态旅游、高效生态农业的引导发展。

不开发区域经济发展争取实现10%左右的年度增长,到2012年底实现三次产业总产值为200亿元。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空气、水、噪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功能区标准;通过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部分生态工业的发展,加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产品的比重达到20%以上。

2、完善优化阶段(2013~2015年)

2013~2015年这三年是不开发区域巩固提升的重要阶段,重点推进对不开发区核心区域的产业发展、生态湿地建设、旅游等体验经济发展,对不开发区一般区域的产业发展进行有序引导。

以高效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等产业发展为抓手,不开发区域经济发展争取实现11%左右的增长,到2015年底实现三次产业总产值为280亿元。不开发区核心区域内以生态旅游、专业教育等特色体验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加速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稳步发展,产业生态化实现区域全覆盖;单位GDP能耗再降低20%,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产品的比重达到25%以上;不开发区域内保留的工业企业全面实现技术提升改造。

3、全面提升阶段(2016~2020年)

2016~2020年期间是不开发区域全面提升的阶段,不开发区域内部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重要功能区全部建成、考核机制成熟,社会影响力得到快速扩张,“不开发区域”全国试验区和样板区建成,成为江阴市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预留生态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战场,成为保护与开发并举的重要功能区域。

该阶段,不开发区域经济发展实现13%左右的增长,到2020年底实现三次产业总产值为520亿元,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旅游体验经济成为不开发区域的支柱产业。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单位GDP能耗稳定控制在0.8吨标煤/万元以下(高于国家生态县的标准),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产品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五)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暨结构调整方向

一是现代农业方面。针对规划范围内农业现状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等特点,规划对现有传统农业转型发展,重点向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有机农业等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同时突出生态农业发展的可参与性和体验性。其中,核心区域的思路为提升传统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规模化、生态化、高效化发展,尽快成为不开发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示范区域。一般区域通过打造区域特色农业,依托各镇现状的生态农业基础,突出重点,建成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推进农业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布局,形成“一镇一品”的产业特色。规划期内以无公害农产品发展为主,可考虑在实施阶段降低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选择具有条件的小区域发展有机农业试验示范区,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是制造业方面。不开发区域作为江阴市重要的以生态保护为特征的功能区,未来工业的调整与发展是决定能否体现不开发区域在生态保护前提下实现产业有序和稳定发展的前提。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思路是重在调整,减少或杜绝工业污染,按核心区域、一般区域以及周边区域针对性地确定工业的调整方向,明确不开发区域工业发展的“禁、控、留、退”。其中,核心区域遵循“双禁全退、尽快到位”的发展理念。“双禁”,就是区域内禁止新上任何工业项目、禁止原有工业企业技改扩能;“全退”,就是区内原有企业全部退出。“尽快到位”,就是在建设时间上要求2年基本完成,5年全部到位。一般区域遵循“一禁一控、少留多退、逐步到位”的发展理念。“一禁一控”是指禁止新上工业项目,控制原有企业技改扩能(除部分高附加值、高科技、无污染项目)。“少留多退”是指区域内除少量环境友好型企业外,其它企业全部退出。“逐步到位”是指在建设时间上,要求在5至10年内逐步完成。周边区域遵循“三高一控、适度发展”的发展理念。“三高一控”,是指产业准入门槛高于面上、节能减排及环境要求高于面上、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水平高于面上,开发强度要适度控制。“适度发展”是指要尽可能降低对不开发区域有冲击和影响的产业。

三是现代服务业方面。作为不开发区域进行经济发展,澄南六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从“调新调优”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利用当地生态资源,发展具有欣赏性、体验性、观光性和娱乐性的观光旅游业以及培训教育、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另一方面则通过产业空间集聚和错位发展的方法,对服务业的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发展。产业彰显特色,打造体验旅游、培训教育、会展第一品牌。在明确“水韵月城、盛景青阳、文化霞客、五福祝塘、艺术长泾、相思顾山”的发展定位基础上,突出核心区内以徐霞客故里、徐霞客墓、晴山堂石刻等旅游元素,彰显徐霞客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打造区域品牌,率先在核心区域推出文化体验旅游和职业教育、旅游会展等第一区的品牌概念,着力优化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实现产业的做优做强,强化其品牌效应。重点推进建设道口现代物流集聚区,在重点镇区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对镇区商贸业进行改造升级,形成错位。控制引导房地产业的稳步发展。

(六)不开发区域推进的保障措施

1、成立市级不开发区域发展领导小组

建议建立由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委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澄南六镇党委政府负责人组成的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领导小组,举全市之力发展不开发区域。领导小组对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和调整过程中重大问题做出决策,统一制定产业发展和建设的有关优惠政策,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落实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建设的各项工作。

2、加大不开发区域政策支持力度

举全市之力支持不开发区域的保护性开发建设,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适度向不开发区域,尤其是核心区范围内霞客故里景区、湿地开发、道路建设、水系沟通、植被恢复等基础设施工程倾斜,加大对其发展的支持。针对不开发区域内进行基于生态保护前提下的开发,在市级层面研究制定不开发区域发展的奖补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迁移至工业集中区的工业企业需要资金补助和土地资源的供给;二是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奖补机制;三是可在今后探索市内转移支付机制的可行性。

3、制定产业发展暨结构调整指导意见

有针对性制定出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暨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明确不开发区域范围内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淘汰类、鼓励类以及禁止类项目,针对不开发区内的核心区域、一般区域以及澄南六镇其它区域三个层面分别制定产业准入门槛;并在淘汰类、禁止类和鼓励类中明确具体的产业类别,确保可操作性。

4、建立规划实施考核机制

制定规划实施的考核体系,对近期和远期发展目标分别进行量化细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纳入年度考核体系。本规划的执行尤其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的退出和升级改造、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等)应列入到澄南六镇主要领导的目标考核体系中去,并有相应份量的权重,以发挥规划对政府行为的约束功能和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

 
版权所有: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10202437号-1  技术支持:江阴电信 江苏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