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公报(2010.1)
- 人大公报(2010.2)
- 人大公报(2010.3)
- 人大会刊(2010.4)
- 人大会刊(2010.5)
- 人大会刊(2010.6)
- 人大会刊(2011.1)
- 人大会刊(2011.2)
- 人大会刊(2011.3)
- 人大会刊(2011.4)
- 人大会刊(2011.5)
- 人大会刊(2011.6)
- 人大会刊(2012.1)
- 人大会刊(2012.2)
- 人大会刊(2012.3)
- 人大会刊(2012.4)
- 人大会刊(2012.5)
- 人大会刊(2012.6)
- 人大会刊(2013.1)
- 人大会刊(2013.2)
- 人大会刊(2013.3)
- 人大会刊(2013.4)
- 人大会刊(2013.5)
- 人大会刊(2013.6)
- 人大会刊(2013.7)
- 人大会刊(2014.1)
- 人大会刊(2014.2)
- 人大会刊(2014.3)
- 人大会刊(2014.4)
- 人大会刊(2014.5)
- 人大会刊(2014.6)
- 人大会刊(2015.1)
- 人大会刊(2015.2)
- 人大会刊(2015.3)
- 人大会刊(2015.4)
- 人大会刊(2015.5)
- 人大会刊(2015.6)
- 人大会刊(2016.1)
- 人大会刊(2016.2)
- 人大会刊(2016.3)
- 人大会刊(2016.4)
- 人大会刊(2016.5)
- 人大会刊(2016.6)
- 人大会刊(2016.7)
- 人大会刊(2017.1)
- 人大会刊(2017.2)
- 人大会刊(2017.3)
- 人大会刊(2017.4)
- 人大会刊(2017.5)
- 人大会刊(2017.6)
- 人大会刊(2017.7)
- 人大会刊(2018.1)
副市长 封晓春
主任、各位副主任: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市十五届人大第47次主任会议汇报江阴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卫生系统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努力保持中医中药特色,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为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共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含门诊部和诊所)57所,其中三级中医院1所(市中医院),有中医特色的专科医院(卫生院)4所(周庄中西医结合、云亭中医骨伤、山观中医外科、利港中医胃病)。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共有病床560张。
各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有中医科、中医专科和中药房,19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全市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318人,副高职称以上中医药人员45人,其中江苏省名中医3人,无锡市名中医7人,江阴市名中医15人。省重点专科2个,无锡市重点专科3个。市中医院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市中医院门急诊量为 87 万多人次,出院病人数为2.8万人。江阴市中医院被确定为全国二级示范中医院,江阴市人民医院建成全国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单位。
二、主要做法和成绩
(一)以区域规划为指导,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制定了《江阴市区域卫生发展规划(2010—2020)》以及《江阴市加快中医药发展规划》(讨论稿),以规划为指导优化区域内中医医疗资源布局,调整服务结构,基本形成了以市级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室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中医服务网络。市中医院今年成功创建全省首批三级医院。第五人民医院、周庄医院、长寿医院等一批医院专科特色明显,各镇(街道)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和中药库,配备中医药诊疗设备。针灸、拔罐、按摩、敷贴、刮痧、穴位注射、热熨等传统中医诊疗服务方法在农村普遍开展。肝胆病科、疮疡外科、妇科、儿科等专科应用中医特色和中西医结合优势得到较好体现,已经建成市级社区中医药服务示范中心2个。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工作,率先在新桥、华士、徐霞客推广以“治未病”为核心的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与“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二)以专科专病为特色,服务能力逐步增强。以加强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重点,开展了中医重点专科项目建设,重点抓住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的管理,加强对各类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指导,不断打造中医“特色精品”。市中医院皮肤科和市月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肝胆病外治专科,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建设单位,中医院针灸理疗康复科、儿科、胃肠病专科等5个专科,分别成为全国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专科建设单位、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和无锡市中医重点建设单位。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均能运用中医药开展预防、医疗、保健工作,市中医院2010年中药饮片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达12.04%,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乡村医生能运用针灸、火罐等简单中医适宜技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中药饮片处方和中成药处方量占整个医院处方量的20%以上。全市各医疗机构院内中药制剂共58种。组织向农村、社区免费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10多项。
(三)以教育培训为依托,人员素质持续提高。坚持中医药人才引进与培养“两条腿”走路的人才发展战略,市中医院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整个执业医师比例达51.85%,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66.03%,护理人员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培训时间超过100学时)的比例达100%。采取“青苗培养工程”、“杏林人才计划”、“师承教育工程”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措施,积极培养年轻中医药人才。省第二批18位青苗学员已经全部结业,第三批12名年轻中医师与省、市内名老中医结成师徒。11名省农村优秀中医培养对象通过了年度考核。各医院还培养和引进了一批硕士等高学历人才,中医人才队伍力量进一步壮大,截止2010年底,全市医疗机构有中医研究生43人,硕士生导师1名;有5人次获“无锡市振兴中医杏林奖”先进个人表彰。全市有150人取得“西学中”结业证书。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紧密联系,院校合作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四)以传承创新为主题,中医文化普及发扬。大力推进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工作,积极整合构建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普及的园地,市中医院建设了名医堂、名医廊,在学院广场建立了江阴历代名医走廊,在司马街修建中医经方大师曹颖甫故居,在江阴市博物馆布置了中医展馆,在华士镇建设了中医药文化产业园,成为江阴中医药科普基地。中医药文化阵地的建设,为更好地推动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普及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持续开展有中医药特色的“三名三进”工程、中医药知识普及项目、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以及“中医中药中国行”等系列活动,运用《江阴中医》等宣传专刊,整合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向公众传播科学权威信息,正确引导养生保健行为,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理念。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中医药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市中医医院受场地和业务用房限制,交通和停车等问题突出,给群众看病就医带来困难,也影响了科室的合理布局和医院的后续发展;少数乡镇和大部分村卫生室无中医诊疗设备,仍停留在过去“三根指头,一个诊包”局面,农村中医专科建设无突破性进展。
(二)中医药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全市中医药人员在医疗卫技人员中仅占8.41%,高学历、高职称中医人才严重不足(7.82%),难以满足临床和教学科研需求。
(三)基层中医药能力水平不高。中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的中医药服务在整个医疗服务的比重偏低,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西化倾向明显。中医科研有待进一步加强,科研成果较少,质量不高。
(四)中医药文化知识亟待普及。中医药文化教育阵地建设还需要加强,宣传手段仍比较单一,广大群众对中医药缺乏认同感,对中医药知识不能正确和系统地了解。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明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进一步贯彻 “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发展方向,结合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制定中医药“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医学人才培养规划,在中医医疗机构的规划布局、科研经费、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都应予以必要的倾斜,明确中医药工作主要目标。
(二)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积极推进中医院项目建设,进一步强化市级中医院作为全市中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的地位。突出中医特色,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基层基础工作,加大投入,扶持发展,完善城乡中医药服务网络。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推进中医药“三进”工程。规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和中药房设置,合理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器具和必备中药。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继续开展中医“治未病”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推动中医预防保健体系建设,积极鼓励中医药参与慢性病管理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强化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医药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继续扎实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推进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培养工程,选拔培养一批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和中医全科医师;继续加强在职培训,以卫生“135”人才工程为抓手,开展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优化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积极实施中医“名院、名科、名医”战略,以临床重点专科(专病)建设作为突破口,提升全市中医药临床服务能力。加强对历代医家及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整理和传承,提高我市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四)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营造中医药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建设中医药文化的阵地,全面展示中医药文化,形成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以市名医堂、名医廊、江阴历代名医走廊等为平台,逐步把中医医疗机构打造成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主阵地,要让群众了解中医药、感受中医药、喜爱中医药、享受中医药。抓好宣传普及活动载体建设,通过义诊、咨询、科普讲座等形式,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大力宣传中医药基本概念和知识方法,大力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进一步深化社会各界对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共识,为发展中医药事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和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