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公报(2010.1)
- 人大公报(2010.2)
- 人大公报(2010.3)
- 人大会刊(2010.4)
- 人大会刊(2010.5)
- 人大会刊(2010.6)
- 人大会刊(2011.1)
- 人大会刊(2011.2)
- 人大会刊(2011.3)
- 人大会刊(2011.4)
- 人大会刊(2011.5)
- 人大会刊(2011.6)
- 人大会刊(2012.1)
- 人大会刊(2012.2)
- 人大会刊(2012.3)
- 人大会刊(2012.4)
- 人大会刊(2012.5)
- 人大会刊(2012.6)
- 人大会刊(2013.1)
- 人大会刊(2013.2)
- 人大会刊(2013.3)
- 人大会刊(2013.4)
- 人大会刊(2013.5)
- 人大会刊(2013.6)
- 人大会刊(2013.7)
- 人大会刊(2014.1)
- 人大会刊(2014.2)
- 人大会刊(2014.3)
- 人大会刊(2014.4)
- 人大会刊(2014.5)
- 人大会刊(2014.6)
- 人大会刊(2015.1)
- 人大会刊(2015.2)
- 人大会刊(2015.3)
- 人大会刊(2015.4)
- 人大会刊(2015.5)
- 人大会刊(2015.6)
- 人大会刊(2016.1)
- 人大会刊(2016.2)
- 人大会刊(2016.3)
- 人大会刊(2016.4)
- 人大会刊(2016.5)
- 人大会刊(2016.6)
- 人大会刊(2016.7)
- 人大会刊(2017.1)
- 人大会刊(2017.2)
- 人大会刊(2017.3)
- 人大会刊(2017.4)
- 人大会刊(2017.5)
- 人大会刊(2017.6)
- 人大会刊(2017.7)
- 人大会刊(2018.1)
市人民政府:
2010年4月26日,江阴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了市政府关于贯彻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情况和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提出了如下审议意见:
一、关于贯彻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情况
会议认为,市政府对贯彻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高度重视,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行动,多措并举,在学习宣传、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综合利用、政策扶持、典型培育、生态文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活动层面有待延伸、关键技术有待创新等问题。建议市政府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要注重宣传倡导。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法律培训,普及推广知识,提高全社会的节约资源意识和保护环境意识,增强贯彻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和文明生活,鼓励支持环保节约行为,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更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二要强化规划引导。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尽早编制我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构建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框架,有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要制定年度循环经济发展的计划和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先驱城市的实施意见,使生态文明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明确政府、企业责任,加强部门间合作,建立有效的工作协调机制,强化考核,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要加强分类指导。要突出重点,在我市钢铁、化工、电力等重点产业和重点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培育工作,提供示范借鉴。要选择典型企业,进行企业生态化改造试点,对重点行业和企业全面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在农业、服务业、建筑、交通、学校、社区等领域,强化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要结合我市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和各片区经济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各类工业园区(集中区)循环经济建设,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四要加强政策扶持。要充分发挥政策要素的支持作用,创新公共财政投入扶持机制,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产业。要加大引资引智力度,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先进适用技术和专业人才,努力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资金、技术等突出问题。要构建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服务和指导,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支撑。要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认真落实政府绿色采购政策,促进循环经济的生产和消费。
二、关于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会议认为:近年来,市委政府重视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加强领导、体制改革、机制创新、考核推进、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措施,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和品牌效益逐步显现。但目前还存在文化产业规划不健全、政策环境不够优化、服务保障不够有力、人才供给矛盾突出、文化产业融资平台缺乏等问题,会议建议政府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立足规划先行,制定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结合我市文化产业实际,统筹规划好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目标,突出发展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
二要加强政策引导,增强政府服务保障能力。要充分发挥政策指导作用,制订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优惠的政策环境。要进一步优化行政管理体制,明确专门文化工作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全市文化产业工作,建立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提高行政职能部门的服务保障能力。
三要创新投融资体制,打造多元化融资平台。政府要加大投入,设立市文化产业引导专项资金,建立对文化企业的同步评价体系,加大对企业的前置性扶持。要依靠市场机制鼓励、吸引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探索建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专项资金或专业贷款服务平台,协助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从多方位缓解文化创意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要加快招商引智,形成人才集聚效应。要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吸引国内外成功的文化企业来澄投资,吸引国内外文化创意人才来澄创业。要认真落实柔性人才政策,大力引进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通过产业积聚、项目吸引、园区建设等形式集聚人才。要注重培养本土复合型人才和专业人才,增强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五要突出重点,打造文化产业品牌。要鼓励我市广电、报业、文艺、旅游、体育、国教等国有文化产业集团,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产业。要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以开发区、临港新城为载体,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着力打造百亿文化创意园区,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集聚发展。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底蕴,打造具有江阴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