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
官方微信
关于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情况的报告
(信息时间:2013-11-08)  点击量:
 

市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代表评议环保工作的要求,现将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一、近两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进展

近两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以追求生态宜居为核心价值,大力倡导环保理念。市政府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召开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暨环境保护大会,全市上下高度统一了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建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全市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对环保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检查督促。近两年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专题研究环保工作,主要领导经常听取环保工作汇报,组织研究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关键问题。二是积极推广普及环保理念。举办了江阴环境文化宣传周、环保政务微博上线仪式、环保达人秀等多项活动。开展各类创建活动,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和国家生态市省级初核,建成省级生态村7个,无锡市生态村8个、无锡市以上绿色学校6个,“两型社会”示范乡镇(街道)3个、示范村(社区)7个。三是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加强植树造林、山体复绿工作,加快建设环城森林公园绿化带。编制江阴市湿地保护总体规划,通过营造湿地、修复生态、开发功能等,建好城市“绿肾”。2012年至今,完成植树造林1.9万多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3%,城市和建制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5.1%34.92%

(二)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深入开展节能减排。按照“管住增量、削减存量、控制总量”的思路,大力实施工程、结构和管理节能减排。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根据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要求,制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和实施办法,对全市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镇(街)和重点企业目标责任制,定期考核并公布结果,同时将节能减排责任落实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二是狠抓节能降耗。组织实施89个重点节能改造项目,实现节能27万吨标煤;积极推广节水措施和建筑节能绿色工程,建成10家省级节水型载体,建成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229万平方米。2012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5.0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2%,一般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6%。三是狠抓总量减排。完成利港电力6个机组、苏龙热电4个机组、江阴热电3个机组的脱硝工程建设,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脱硝工程建设任务;完成利港电力、苏龙热电、江阴热电及周北热电的脱硫旁路拆除工作,全面提高我市电力企业的脱硫效率;大力推进热电企业整合关停,关停三房巷和澄星磷2家热电厂,加快启动澄东南燃气电厂建设。至2013年上半年,共实现COD减排1747吨、氨氮减排165吨、SO2减排10644吨、氮氧化物减排13109吨,比2012年分别下降13.48%16.18%23.8%14.37%。市环保局荣获“十一五”全国减排先进集体称号。

(三)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高效推进转型升级。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经济优化提升的重点工作。一是优化投资结构。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和“三同时”制度,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环保产业,努力提升产业层次,高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化工企业准入门槛,审批限额提高到10亿元以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6%。二是调整工业布局。启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新兴工业向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路子。继续淘汰和转移落后产能及低端产业,“两路一河”建设工程拆迁涉及的300余家企业,80%予以关停不再安置;关停“三高两低”企业157家,其中关停化工企业89家。三是加强技术改造。组织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大力开发节能、降耗、无污染或少污染的产品、技术和工艺,加快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去年以来,完成169家重点企业清洁生产评估和35家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成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城市,高新区创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四)以滨江花园城市建设为契机,全面整治城乡环境。紧盯“十二五”期末实现生态拐点的目标,深入开展水、气、声、固废等综合整治。今年上半年全市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全市26个主要水功能区断面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城市环境噪声达标率均为100%,市区空气优良率按新标准达到92.2%,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持续稳定在90以上。一是深入推进蓝天工程。完成了化工园区及化工监测点的专项整治工作;强力推进电厂整合整治,完成了利港电厂、苏龙电厂的低氮燃烧改造工程;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城区共淘汰燃煤锅炉9台,全市共淘汰燃煤锅炉76台。完成400多辆出租车油改气、108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年检、道路抽检制度,机动车尾气年检达标率达96.8%。二是深入推进水环境整治。严格落实“河长制”和生态补偿制度,按计划推进列入太湖目标任务书的207项重点工程,对张家港河和锡澄运河流域年产值500万元以下的纯加工印染企业实施关停,目前已关停印染企业6家。开展电镀企业专项整治,关停电镀企业8家,整治到位已通过验收的27家。建成光大滨江污水处理厂1万吨/日、利港三利污水处理厂1.2万吨/日、清泉污水处理厂0.5万吨/日的中水回用工程。开展东横河、应天河、斜泾河等黑臭河道整治,城区河道黑臭现象已基本消除。三是强化噪声、垃圾、固废等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开展噪声综合整治,对噪声超标的工业、商业、服务业、文化娱乐等企业限期治理,并在区域范围内建设了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已累计达17套。实施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建立城区餐厨废弃物收运体系。出台了《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管理规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合格率90%以上。

(五)以解决环境突出问题为重点,切实抓好环境执法。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创新思路办法,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执法机制。一是保持行政高压态势。持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民生环保专项行动,针对重点行业、区域、企业开展专项执法,共限期整改企业1190家,停产整顿113家,完成化工、造纸等重污染企业(项目)的关停、搬迁105家。加强环保与公安、法院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形成环保司法联动机制。去年至今,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5380人次,现场监察20916厂次,共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1310起,实施立案处罚539家,执法监管力度有了大幅提升。二是发挥经济杠杆作用。积极推行区域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绿色信贷等措施,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完成802家企业环保信用评价,完成211家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对全市39家污水处理厂开展星级考核评比活动并通报评定结果,促进污水处理厂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提高达标排放率,改善环境行为。三是强化法律震慑效应。对去年底发生的煤焦油倾倒案,正式移送司法机关审查起诉,目前相关案犯已经定罪量刑。这起江阴环境污染事件“入刑”的“环保第一案”,在企业引起了震动,并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二、目前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对照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的要求,差距还很大,问题仍有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态文明理念有待提高。部分企业主对生态文明理念认识不足,对污染防治设施运转管理不重视,极个别企业还存在恶意偷排直排等违法行为;少数干部生态文明意识不强,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矛盾时,让位于经济发展的现象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广大群众对享有美好环境的愿望十分迫切,但一些群众乱扔垃圾、焚烧秸秆等损害环境的不文明行为时有发生。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亟需加快。全市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钢铁、电力、纺织印染和化工行业四大主要污染行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仍然较高,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三是环境质量改善还不够到位。虽然我市环境质量状况总体改善明显,但与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水、气、声等环境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的直接感观相比并不是很一致。由于原先城镇及工业园区规划的不合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譬如“村中园、园中村”现象、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较低、生活垃圾和工业固废处置能力严重不足等,加剧了环境矛盾,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是群众投诉的热点。

四是环保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运维有待加强。我市工业企业面广量大,但直接从事环境监管人员的数量、能力、素质与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还不相适应,需进一步整合市镇村各级环境监管力量,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和水平。同时,环境基础设施的运维水平还有待提高,如污水处理设施在整体运行维护方面还缺乏专业队伍和有效的考核监管体系,雨污分流和污水管网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

三、下一步全市环境保护工作重点

当前,生态文明已经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江阴建设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的客观现实需求,也是江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下一阶段,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坚持生态立市方略,以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维护权益为工作方针,以创新环保体制机制为动力,深入推进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综合整治和民生环保,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动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建设,在更高层次上助推江阴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围绕以上总体思路,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更实举措调整产业结构。以产业优化升级减少环境污染,以淘汰落后产能降低污染排放,从源头上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实行扶优限劣的产业政策,强化规划、环评、项目审批的联动机制,实施产能总量限制、能耗等量替代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从源头上严控污染增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推进电力、钢铁等行业脱硫脱硝工程建设,加快实施热电行业整合整治,加大石化、化工等重点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积极推行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淘汰关停排放严重超标的污染企业。年内力争全面完成所有电力企业脱硝任务,实现SO2减排0.9万吨,氮氧化物减排5.3万吨。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非石化能源比重,着力发展低碳交通,组织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开发推广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努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二是更大力度推进综合治理。全力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继续推进张家港河、锡澄运河等主要河道的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印染、电镀企业整治力度,确保区域水质持续改善,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不断提高。着力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全面加强污水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淘汰取缔禁养区、限养区内的小规模畜禽养殖场。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全面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措施,扎实推进新一轮“蓝天工程”。近两年力争完成10家热电企业整合,其余电厂年内力争完成脱硫脱硝除尘改造,提前半年执行电厂排放新标准。着力推进工业废气治理、机动车污染防治和扬尘控制等工作,年内要确保城市禁燃区14台燃煤锅炉淘汰,全市完成淘汰燃煤锅炉100台,淘汰老旧机动车6500台。进一步加强秸秆禁烧巡查,合理引导秸秆多元化综合循环利用,形成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拓展固废污染防治。着力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严格危险废物管理。高度关注土壤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新型环境污染,加快落实防治措施。优化垃圾收集、焚烧、填埋处理设施布局,积极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试点工程,加快推进固废处置终端建设,切实提高各类固废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扎实开展绿色江阴建设。着力优化城乡生态林网,继续完善防护林体系建设。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加强山地原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本土物种保护。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快环城森林公园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是更严手段强化执法监督。坚持把群众诉求作为“第一信号”,严格执法,动真碰硬,坚决查处违法排污企业。推动铁腕治污常态化。坚持把企业达标排放作为执法重中之重,严厉、持续、有效地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提高企业违法成本。继续加快淘汰劣质产业,推进“三高两低”企业的综合整治工作,年内居民区附近、学校周边、集镇周围的小化工企业全部关停整改到位,确保完成45家化工企业关停任务。推行联动执法实战化。把“两高”最新出台的环保司法解释作为依法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强有力的法律支撑,并进一步深入挖掘相关法律法规潜力,强化环保联动执法,实现行政、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切实通过法律手段保持环境执法的高压态势。推进矛盾化解长效化。加大对环境扰民问题的排查力度,定期梳理,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使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压降环境信访,确保不发生影响社会稳定和江阴发展形象的群体事件。

四是更大声势营造舆论氛围。加强环保宣传。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环保知识普及教育活动,积极倡导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推动环保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努力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的新一代公民,切实增强广大企业和群众的环境守法意识。突出示范引领。以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管理为重点,高质量开展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加快建设一批生态文化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培养和深入挖掘环境保护先进典型和事例,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有效促进社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共建共享。定期发布环境质量状况,及时曝光典型环境违法行为,积极发挥环保志愿者、义务监督员等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支持、参与环保工作的热情,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的共建共享。

五是更新理念推进机制创新。针对我市环保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动作为,开拓创新,不断完善环保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服务机制。优化环保工作机构设置,充实基层一线环保执法服务力量。加强市、镇、村、企环境管理网络的整合和优化,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服务水平及执法监管力度。创新环保投入机制。将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加大市镇两级财政对环保工作的投入。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投融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和社会资本参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环保设施的建设运营,同时加大各类环保资金的对上争取,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入格局。创新约束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管理制度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等,重视运用市场化的办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加强区域生态补偿、绿色信贷、污染责任保险等方面的政策创新,积极推进节能量、排污权、碳排放权、水权交易的试点运行。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通过此次人大评议活动,使我们进一步清醒地看到了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决心以这次评议为新起点,巩固工作成果,正视存在问题,积极整改提高,为把江阴建设成为民生更加幸福、城市更加宜居、生态更加美好的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作出更大的贡献!

 
版权所有: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10202437号-1  技术支持:江阴电信 江苏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