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
官方微信
关于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报告
(信息时间:2013-12-27)  点击量:
 

市人民政府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现将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市政府有关工作所提建议意见的办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市政府环境保护工作评议意见的办理情况

针对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意见要求,我市将坚持以保护环境、优化发展、维护权益为工作方针,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保证,深入推进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综合整治和民生环保,切实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全力推动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滨江花园城市建设,在更高层次上助推江阴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创新发展。

(一)以调优结构为抓手,助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一是完善环境保护考核奖惩机制。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工作对各板块的考核力度,切实解决“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把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完成情况、考核结果与单位评优评先、区域限批、生态补偿等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和激励全市各级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环境质量优先的决策机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终身追究责任。二是进一步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调整。着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继续大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和关停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优化开放园区及其它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努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切实以良好的生态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和和高端人才,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互动融合。三是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深入开展调研,合理划定我市生态保护红线区,确保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不低于市域国土面积的20%。生态红线区域划分为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一级管控区是生态红线的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严禁一切开发建设;二级管控区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实施差别化的管控措施,严禁有损主导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通过生态红线的科学划定,切实改变我市原来工业开发强度偏大、规划布局散乱等问题,促进江阴可持续发展。

(二)以夯实基础为重点,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是完善生态环保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在总量减排、秸秆综合利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通过财政资金的奖补引导来激发企业及社会的参与热情,尽快解决我市环境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上争取资金的力度,并积极引进外资和社会资金投向环保领域,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入格局。2014年将重点在静脉产业园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和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上加大社会资本投入力度。二是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整治。按照“加强治水、突出治气、拓展领域、全面提升”的思路,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高标准、高效率地打一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会战,从环境扰民整治、市容秩序整治、村庄环境整治、主干道沿线整治四个方面入手,全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三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坚定不移地抓牢抓实工程、结构、管理三大节能减排措施,确保顺利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按照全市热电企业整合整治目标任务和方案,加大政策导向、减排控污等执行力度,加快热网管道建设,大力推进热电企业整合整治工作,重点突出对滨江热电等10家有意向企业的关停整合,尽快形成不可逆整合关停决定、签订合作协议或供热协议,力争2014年完成3家以上热电企业关停整合,23年内全部完成。对尚未完成脱硫脱硝除尘改造的9家热电企业,确保在2014年上半年全部完成,提前达到新的国家电厂排放标准。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环保执法监督。一是完善联动监管机制。环境保护工作涉及众多职能部门,必须加强部门联动执法、协调监管、合作处置机制建设。坚持“出重拳”,打“组合拳”,拓展环保系统内外部门联动,积极推进大气联防联动机制和水域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共同推进区域环保合作。探索市环保与经信部门建立污染严重、工艺落后产能的强制淘汰退出机制,与工商部门建立打击“无证无照”、“无证有照”污染源的联合执法机制,与监察部门建立重大污染事件责任追究机制等;深化市环保、法院、检察、公安等部门间的合作,借用司法系统的威慑力和强制执行力,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树立环保执法权威,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为社会力量参与环境保护搭建平台。继续开展环保监督员派驻工作,推进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和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制度向中小企业延伸。二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新扩改建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决做到“五个不批”,即不符合我市产业指导目录的项目不批,不符合我市准入门槛条件的项目不批,不具备污染处理能力的项目不批,污染负荷严重超过当地环境容量的项目不批,不进入工业集中区的项目不批。三是推动铁腕治污常态化。坚持把企业达标排放作为执法重中之重,严厉、持续、有效地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提高企业违法成本。继续加快淘汰劣质产业,关停“三高两低”企业50家,其中化工企业30家,印染企业15家,重点解决居民区附近、学校周边、集镇周围的水、气、声等环境污染问题。

(四)以舆论宣传为导向,助推公众践行健康生活。一是加强生态宣传。通过各种形式的环境教育,努力把生态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营造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编辑发放市民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开设生态文明课程和生态道德讲堂,引导市民践行简约、自然、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化环境信息公开,对涉及民生、社会关注度高的环境信息及时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公开,保证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共同促进环保工作。二是深入开展民生环保专项行动。结合信访投诉突出、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生产生活的环境问题,开展废水、废气、噪声污染整治,有效解决一批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在摸清污染源的基础上,迅速开展以热电、钢铁企业为主的粉尘污染治理,以化工、餐饮企业为主的废气污染治理,以建筑工地、娱乐场所为主的噪声污染治理,以明显的整治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三是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实施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建立城区餐厨废弃物收运体系,加快推进建筑垃圾、工业固废填埋中心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保持100%

二、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办理审议意见的办理情况

针对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意见要求,市政府将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不断提升人大代表建议办理质量,增强办理实效。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明确方向,提升办理工作向心力。近年来,市人大代表们着眼江阴发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办好人大代表建议是市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必须不折不扣完成。一是深化责任意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对人大代表高度负责的态度,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高度,将建议办理工作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及时、优质、高效地把建议办理好,使办理工作真正成为政府履职为民、接受监督的重要内容。二是加强组织协调。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强化部门协同,把建议办理工作列入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局工作统筹推进。严格落实承办单位领导负责制,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具体抓,承办人员扎口抓,不断提高建议办理工作队伍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办理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三是拓展办理范围。进一步将办理工作向基层延伸,真正做到贴近基层、服务基层、关心基层,切实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将办理工作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真正做到让代表满意、群众满意。

(二)进一步严格要求,细化流程,提升办理工作规范性。建议办理需要严格工作程序,整合各方资源,联合推进落实,才能形成工作合力,办出新成效、新成绩。一是规范建议办理程序。从规范程序入手,抓好交办、转办、催办、答复、回访、评价等办理环节,确保将每一件建议办理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办理工作规范化水平。尤其是涉及面广的建议,进一步加强主、协办单位间的协调,避免推诿、扯皮;在限时办结上狠下功夫,坚决杜绝“重答复、轻落实”的现象。二是落实“三先三后”要求。在建议办理过程中,严格按照“先见面后办理、先协商后落实、先通气后答复”的要求,通过“走上门、请进来”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与代表的沟通联系,切实围绕代表真实意图开展办理工作,提高办理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加大联合办理力度。进一步加强与市人大的联系,在任务分解、工作推进、跟踪落实上始终保持协调有序、沟通有效、合作有力的态势。积极联合市人大在交办、推进、落实等环节深入开展联合办理,集中行政资源解决办理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使联合办理模式更加完善和成熟。

(三)进一步完善机制,创新方法,提升办理工作落实率。

办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办出实效,只有办出实效才能真正体现办理工作的核心价值。一是围绕中心求实效。要求各承办单位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的同时,将建议办理摆在重要位置,与本部门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共同落实,充分吸收代表的真知灼见,将代表的智慧和思路转化为推动工作的活力和动力。二是督查督办求实效。联合市人大在建议交办、办理、推进等环节主动介入、主动督查、全程管控,加强分类指导、强化服务协调、坚持统筹推进、持续跟踪问效,督促各承办单位扎实做好办理工作。深入开展专项督查,及时做好办理工作“回头看”,对于代表反馈不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建议,找准问题所在,针对主要矛盾进一步推进落实,务求实效。三是创新思路求实效。积极吸纳近年来各承办单位的好的做法,学习借鉴周边地区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总结规律,丰富办理方式,健全办理制度,针对办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办理质量,以更高的成效接受代表、群众的检验。

 
版权所有: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10202437号-1  技术支持:江阴电信 江苏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