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公报(2010.1)
- 人大公报(2010.2)
- 人大公报(2010.3)
- 人大会刊(2010.4)
- 人大会刊(2010.5)
- 人大会刊(2010.6)
- 人大会刊(2011.1)
- 人大会刊(2011.2)
- 人大会刊(2011.3)
- 人大会刊(2011.4)
- 人大会刊(2011.5)
- 人大会刊(2011.6)
- 人大会刊(2012.1)
- 人大会刊(2012.2)
- 人大会刊(2012.3)
- 人大会刊(2012.4)
- 人大会刊(2012.5)
- 人大会刊(2012.6)
- 人大会刊(2013.1)
- 人大会刊(2013.2)
- 人大会刊(2013.3)
- 人大会刊(2013.4)
- 人大会刊(2013.5)
- 人大会刊(2013.6)
- 人大会刊(2013.7)
- 人大会刊(2014.1)
- 人大会刊(2014.2)
- 人大会刊(2014.3)
- 人大会刊(2014.4)
- 人大会刊(2014.5)
- 人大会刊(2014.6)
- 人大会刊(2015.1)
- 人大会刊(2015.2)
- 人大会刊(2015.3)
- 人大会刊(2015.4)
- 人大会刊(2015.5)
- 人大会刊(2015.6)
- 人大会刊(2016.1)
- 人大会刊(2016.2)
- 人大会刊(2016.3)
- 人大会刊(2016.4)
- 人大会刊(2016.5)
- 人大会刊(2016.6)
- 人大会刊(2016.7)
- 人大会刊(2017.1)
- 人大会刊(2017.2)
- 人大会刊(2017.3)
- 人大会刊(2017.4)
- 人大会刊(2017.5)
- 人大会刊(2017.6)
- 人大会刊(2017.7)
- 人大会刊(2018.1)
市发改委主任 陆礼平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会议报告全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围绕全年总目标,坚定不移促转型,持之以恒抓创新,全力以赴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业绩。
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35.9亿元,(可比价)增长12%,实现年度预期目标。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0.2%,高于年度预期目标0.2个百分点。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3.4亿元,同比增长17.3%,高于年度预期目标3.3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1.9亿元,增长17.5%,高于年度预期目标2.5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47.9亿元,增长17.1%,高于年度预期目标1.1个百分点。
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实现年度预期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5.6%和17.2%,增幅分别高于年度预期目标4.6个和6.2个百分点。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5%,实现年度预期目标。
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3%左右,实现年度预期目标。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氨氮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实现年度预期目标。
总的来看,201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三次产业量质并举,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一、二、三次产业增长高开稳走、结构趋优。农业基础更牢。完成农业总产值70.5亿元,增长19.2%。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到83%。工业效益提升。实现工业总产值6435.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977亿元,分别增长17.9%、18.2%,全市工业利税、利润分别达652.1亿元、484亿元,分别增长25%、23.7%,增幅呈现利润高于利税、利税高于产值的可喜局面。服务业快速成长。全市现代物流营业收入达2350亿元,市场成交额1863亿元,分别增长18.9%、38.3%。港口运量平稳增长,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1.3亿吨、111.6万标箱,同比增长3.3%、10.4%。新兴产业增势喜人。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领先发展。新增万顷良田2.1万亩;工业新兴产业规模产值增长27.9%,增速高于传统产业15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达到41.8%,提升4个百分点。服务外包取得新进展,服务外包执行金额达4.34亿美元,增长38%。大力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全年新增80家分离企业。金融服务创新拓展。全年新增光大、民生两家银行,6家小额贷款公司获批成立,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力得到增强。
(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发展动力稳健增强。创新驱动力进一步提高,产业转型步伐进一步提速。科技资源加速聚力。经济开发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称号,平台效应逐步显现。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60项,新增院士工作站3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全年授权专利6912件,同比增长80.5%。人才引进持续发力。全年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80名,其中“530”人才42名,引进410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创建省博士后创新基地1个,新引进博士后9名。全面启动“知名高校院所驻江阴,百名教授博士进企业”活动,首批165名教授博士,以柔性挂职方式进驻江阴的79家企业。有效投入支撑有力。从投资抓手看,全年安排100只重点重大项目,其中40只重点新兴产业项目,通过对重点重大项目的督查推进,有效撬动了全社会投入700亿元以上。从投资主体看,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民营资本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由去年同期的70%提高到80%,凸显了市场的主力地位。从投资领域看,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22.8%,高于工业投资增速8.4个百分点。高新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投入占工业投入达68%,比去年提高2个百分点。
(三)改革攻坚强势突破,体制机制活力凸显。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城乡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协调性增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新跨越。完成市、街道机构改革工作,政府31个工作部门“三定”方案实施到位,街道党政机构、事业单位按“大办制”模式进行了整合设置。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对50个市级机关部门、165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编外用工进行梳理,清退编外人员211人。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有新突破。整合各片区城市建设项目公司,成立市级统一的土地储备中心,建立一体化的土地收储运行体系。整合规范各类政府公共资源交易行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挂牌试运行,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推进各项公共资源交易事项进行交易。农村改革有新进步。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改革,徐霞客南苑村试点合作农场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共组建村级股份合作社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10家,富民合作社2家。
(四)城市功能配套完善,城乡统筹更加协调。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综合功能日益增强。方向进一步明晰。制订实施《江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纲要,明确了城乡发展大框架。路网进一步拓展。暨南大道二期、港城大道建成通车,京沪高铁安镇连接线快速推进。设施进一步完善。一大批重大城乡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华西空中新农村大楼、新一城购物中心、红星美凯龙、市民水上活动中心等建成投运,敔山新城九年制国际学校主体封顶,凯悦金融中心、万达广场、海岸城综合体等城市综合体项目进展顺利。环境进一步美化。实施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启动申张线河道整治,完成镇村河道疏浚173条。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全年新增污水管主、支网建设294公里,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3%,集镇建成区达89%。完成绿化造林2.1万亩,整治自然村100个,新增5家省级生态村,华西村成为首个国家级生态村,新桥镇成功创建“国际花园镇”。
(五)实事工程进展顺利,公共服务均衡普惠。全年40只实事项目全部达到计划进度要求,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住房有保障。实施市民“居者有其屋”计划,完成第三期13万平方米,共计1560户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和廉租房建设,10万平方米限价商品房开始预售申购,完成2.4万平方米的坡屋面改造和73户特困户危房改造。医疗上水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实施第十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人均保费420元,参合率达100%,政策性住院费用补偿率达62.5%。消费更安全。建设食品安全样本区,设立了江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食品综合检测中心,利港三星级屠宰中心主体工程完工,打造网上菜篮子检测服务平台,食品安全检测合格率达96%以上。出行更畅通。建成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新开公交线路3条,建成城乡公交候车亭285个,完成青果路、朝阳路、绮山路、环城西路、天鹤路和春晖路等城区道路整治工程,城区拆迁安置小区新增停车位6700个。文体更便利。公共文化场馆、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向市民免费开放。60%的镇(街道)拥有体育馆,镇镇(街道)都拥有标准游泳池。环境更优美。实施环境整治行动计划,完成西横河东段整治工程,完成500辆出租车、教练车、公务车油改气工作,城市全年空气环境质量达二级标准以上天数超过310天。
二、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安排
分析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按照中央、省和无锡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拟定2012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计划目标: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
(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
(3)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1.2%;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5%;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
(6)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0%和12%;
(7)到位注册外资8.45亿美元
(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以上和13%以上;
(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10)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
(11)主要污染物COD、SO2、氮氧、氨氮和总磷的排放削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削减8%。
(12)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以上。
上述目标中,节能、减排目标是约束性的,必须千方百计确保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等目标是导向性、预期性的,可以根据形势发展变化进行调整。
三、完成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2012年我市将要在新的起点上,迎接新挑战、探索新路径、谱写新篇章、踏上率先奔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必须要审时度势,创优争先,在事关全局的工作上下更大功夫,在带动全局的重点上力争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空间,强化支撑,增添活力,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一)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统筹规划布局,大力培育高端机械装备、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集群,提高新兴产业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30%。实施《江阴市推进两化融合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建立全市企业技术改造项目库,鼓励冶金、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实施高新化改造。加大研发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7%以上,万人拥有发明专利6.8件以上。促进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发展以港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工业主辅分离,提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2012年完成集装箱运量115万标箱,服务外包业务总额6.8亿美元以上,完成30家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工作。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按照 “规模化、科技化、设施化、标准化、生态化”的要求,推动10个万亩园区建设,实施30个重点农业项目,促进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种水产、林果花卉、特色畜禽五大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二)坚定不移提升城市功能,大力统筹城乡发展
规划引领,提升设计品位。以滨江花园城市建设为引领,按照“北优、西进、南拓、东调”的要求,大力实施滨江花园城市五年行动计划及标志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以“一江一河”为代表的城市标志区详细规划,启动中央景观大道、沿江江堤及滨江公园建设,着力塑造城市滨水空间。拓宽骨架,完善路网交通。实施锡澄运河改道工程,开工建设海港大道、江阴大道,全面形成对接周边城市、港口码头的快速干道路网。推进东外环路南延伸段、虹桥南路延伸段、澄江西路二期工程,打通城市断头路。征收安置,强化功能配套。依法大力度推进旧城改建及各镇(街道)旧集镇建设征收(拆迁)安置工作,沿江、南门旧城改建区全部启动征收(拆迁)工作,沿河、花山、绮山旧城改建区启动企业退城搬迁及安置房地块征收(拆迁)工作。全市计划启动征收(拆迁)550万平方米,其中城区超21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750万平米,其中城区340万平方米。江阴港港口泊岸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增2个万吨级泊位。实现全市域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城区防汛设施改造二期工程,有效提升城市应急反应能力。
(三)坚定不移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增强发展动力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开放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临港新城四区一体步伐。推进徐霞客镇“扩权强镇”试点工作,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市、开发区、镇(街)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匹配事权、财权,推进街道办职能重心由经济建设向社会服务和城市管理转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持续优化的机制。推进各类公共资源交易项目按照新流程、新规章顺利运行。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工作。行政管理机关事业单位与其下属中介机构在人、财、物领域彻底脱钩。推进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以土地储备中心为依托,着力构建全市统一、规范、高效的城市建设体制。打破框框,整合优化各部门职能,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保洁、绿化、污水处理等城市公用事业项目,拓展建设资金筹措渠道。
(四)坚定不移落实环保优先,着力建设生态文明
强化节能减排。控制源头,提高产业进入门槛,明确新改扩项目的能耗水平必须比2010年工业能耗平均水平下降20%。围绕重点节能领域,实施重点节能工程30个,全面推进火电企业除尘、脱硫、脱硝设施改造。整合淘汰1-2家热电企业。实施环境整治。落实省“美好城乡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村庄综合整治。推广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创建农村居民点控源截污排水达标区218个。加强河道整治清淤,完成申张线顾山段、华士段航道整治,确保河道小康断面达标。整治汽车尾气和建筑工地扬尘污染,提高空气洁净水平。继续绿化造林。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和环境绿化美化,完成京沪高铁安镇站连接道路、暨南大道二期、扬子江路北延段绿化工程。
(五)坚定不移改善民生福祉,全面促进社会进步
推动富民增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创造条件让居民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全年提供劳动岗位5.3万个。提高保障水平,全年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10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120元提高至150元。改善居住条件,开工建设第四期12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发展社会事业。继续实施校安工程,江阴高中(二期)、城西小学、机关幼儿园建成投运。启动敔山湾医院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由市镇两级向村(社区)延伸。关爱弱势群体,为2000名重度残疾人提供护理补贴,养老床位增加1000张。创新社会管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新机制新途径。全面深化社区扁平化管理服务模式,提升社区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公共安全,实施人口管理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公众安全感不低于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