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
官方微信
调查研究
    关于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信息时间:2017-12-08)  点击量:
     

    一、我市村庄环境整治进展状况

    我市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从2011年底启动,到2013年,全市3223个村庄得到了全面整治,其中41个三星级康居乡村通过省级验收,64个二星级康居乡村通过无锡市验收,145个村庄完成撤并,高速公路及京沪高铁沿线得到重点整治,累计投入资金10.5亿元,涉及污水治理、河道整治、道路、桥梁、基础设施建设、绿化、家前屋后整理等七大类建设内容。通过几年持续整治,我市的乡村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公共服务设施和水平显著提升,涌现出一批“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宜居、特色鲜明”的康居乡村。

    2014年起,我市按照“治管并重、即治即管”的要求,着眼长远,标本兼治,切实巩固村庄环境整治成果,不断完善长效管理制度,努力构建适合农村实际、农民广泛支持的长效管理机制。每年组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考核,平时加强明查暗访,按照考核成绩发放长效管理奖补资金。目前为止,全市累计建成140个长效管理示范点,建设水平和示范效应不断提升。

    根据省政府美丽乡村建设的统一部署,我市美丽乡村建设2014年启动,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临港街道江市社区球庄村、临港街道申南村牌楼下、月城镇沿山村汪家村先后通过上级验收,璜土镇璜土村东贯庄、南闸街道观西村殳桥正在建设中。球庄村为无锡市第一个省级美丽乡村,作为范本在无锡进行推广。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乡村环境整治虽然取得可喜的成效,但是与省政府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美丽乡村建设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矛盾非常突出。

    一是从面上来看,我市乡村的面貌陈旧落后。除了已经搞好的几个点外,大部分村庄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简易房子,没有特色,没有美感,村庄的面貌(主要体现在民房上)与全国百强首列、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不符,体现不出苏南农村的民富,也显示不出苏南水乡的特色。我市农村民房假、大、空现象普遍。假是,因那个年代水泥供应困难,砌墙用的是灰砂;有的无圈梁,或用两根废钢筋压砌在砖墙里替代圈梁;或用废钢筋、废铁条、废钢缆替代钢筋浇圈梁;几乎都是承重墙,没有设置剪力墙。大是,空间大,空置大,布局不合理。空是,空斗墙,空心板。那个年代的空心板问题更多,多用非标冷拔钢筋,低标号水泥(325#)。

    二是基础设施跟不上现代化乡村建设要求。目前我市到村尤其是到自然村的道路仍然是水泥耕路,道路窄,质量差、路况差;生活污水接纳管网未连接到自然村落,甚至到村;村旁、家前屋后的沟、河、池塘建设落后。

    三是思想认识不足。对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期性认识不足,只仅仅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整治,旧貌换新颜之后的长效管理比较缺乏。比如涉及村民主体性发动、村庄外来人口管理、村庄文化建设、镇村产业发展等诸多热点和难点缺乏解决的办法和动力。一些经济薄弱的村,管理经费和基础设施维护面临较大缺口。

    四是农房翻建难度大。具体表现为:(一)原址翻建难。我市农村住宅90%以上是联排兵营式,左右邻居共墙,除非整排同时翻建,否则单独一户翻建难度大、成本高。而在“三原”基础上的翻建也只能解决房屋质量问题,农村紧房户、缺房户、双子户问题仍无法解决。(二)宅基地存量少。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还没有同步推进,人均宅基地占有量不降反增,“人进城地没进城”的现象较为明显。除了部分自然村偶有闲置宅基地外,绝大部分的村基本没有存量,如果不能建立宅基地流动机制,很难在原村庄新建住房。(三)异地置换难。如在规划保留村庄统一异地置换宅基地自建住宅,实际操作中由于农民恋旧思想,异地造房的意愿不强烈,宅基地成片置换的难度不亚于拆迁,且加之江阴人均宅基地很少,异地置换后无法节约土地,客观上导致土地成本无法平衡,土地空间无法增加。

    五是规划不够细致。从各个创建提升村庄的规划设计方案和工作方案来看,主要存在三个“不够”。(一)系统性不够。从美丽乡村、康居村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核心要义看,能够同时较好体现 “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等乡村建设关键词的方案还不多,美丽乡村建设未能成为一个系统的整体。(二)本土性不够。“城市要像城市、农村要像农村”的理念体现得不太充分,乡村的“味” 还不浓,村庄的“根”没能很好地留住,文化的“魂”抓得还不够准,有的方案采用的是城市化手法、布景式设计,个别甚至成为单一的旅游景点设计方案,不能体现江南水乡特色、村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三)创新性不够。从目前的情况看,市有关部门出主意想办法,在政策研究和资金储备方面下了功夫,而基层的政策建议和创新举措相对比较少,这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上热下冷”的现象。还有一些镇村在工作中过度依赖设计师团队,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足、村民积极性调动不够,没有真正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汇合起来。

    六是队伍不够健全,措施跟不上。由于长效管理牵涉到河道保洁养护、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环卫设施保洁维护、绿化养护、桥梁保洁维护、路灯等附属设施维护、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的养护、宅前屋后的清洁、违章违法建筑的拆除等不同方面,管理内容复杂,需有专业性保障。此外,大量公共配套设施、道路、绿化、河道景观等附属设施增加,凸显人员数量的不足,基层村缺乏稳定健全的长效管理队伍。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和河道保洁等工作人员待遇不稳,且老龄化严重,无法适应专业的管理,甚至带来作业安全的隐患。

    七是提升难度较大。按照《江苏省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计划》(苏办发〔2016〕21号)文件要求,无锡市制订了《无锡市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三改善三提升”为重点(持续改善公共服务配套、持续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村庄风貌特色、不断提升规划设计水平、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水平、不断提升长效管理水平),着力推进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要求按照新一轮镇村布局规划确定的规划发展村庄,分类推进。其中,将重点村打造成“康居村庄”,将特色村打造成“美丽村庄”。根据镇村布局规划,我市目前共有重点村289个,特色村178个,重点特色村13个,共计480个,其中只有40个村庄已经打造成二星级及三星级康居乡村和江苏省美丽乡村。前几年村庄环境整治中村级实力相对较强的村已经打造成康居乡村,目前的重点村及特色村大部分离镇区较远,村级经济实力薄弱,村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相对落后,下一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任务重,难度大。

    八是传统生活习惯与现代新农村环境的冲突。乱堆乱放、饲养家禽等管理难度大。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多,外出务工人员留下了很多空心村。这些空心村又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形成了一房多租的模式,对村内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不仅村委对其难以管理,原有老房生活设施不健全也存在了较大的安全隐患。

    三、意见与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面广量大、长期而复杂、意义深远、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市、镇、村必须加强领导,加强政策研究,加大工作力度,把这一项工作落到实处,稳扎稳打地推进。

    一是要找准抓手。以政策导向,放开农民住宅建设为抓手,建新和整治相结合,原宅基翻建和异地重建相结合。市政府应根据本市的具体实情,研究制定一些符合本市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性文件,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二是要寻找突破。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农村村庄的多种功能。道路、自来水管网、污水管网等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是强化编制规划。秉持以村为单元规划力求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科学合理,搞好规划。规划要符合实际,必须以村为单位自下而上进行规划,一个村允许规划若干个小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要切实保护村庄传统肌理和格局,进一步加强田园设计,注重有机更新、渐进改造,避免大拆大建、整村装修,努力以最少的、 最自然的、最不经意的、最有效的人工干预,呈现原生的田园风光、原真的乡村风情、原味的历史质感。(二)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我市的乡村中,有不少祠堂、古桥、古树、老会堂、旧工厂等,还有比较丰富的民间故事、历史典故、传统技艺、乡风民俗,就连很多村庄的名字背后都有一连串的传说,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有效载体,要加强研究、讲好故事,传承好乡土文化,让人能够找到“根”和“魂”,留住乡愁记忆。同时,要根据新时期文化建设的要求,积极创造乡村新文化。(三)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乡村的核心是人,乡村复兴的目的也是为了人。乡村基础设施不配套, 基本公共服务跟不上,是导致乡村衰落和空心化的重要原因。要让人特别是年轻人重新回到农村,必须具有城市所没有的独特吸引力。要抓紧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让广大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对有乡村旅游发展需求的村庄,要本着必需的原则配套建设相关服务设施,真正把乡村建设成为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

    四是要依法管理。突出环境保护,改变农民旧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引导农村居民向现代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过渡。

    五是增加资金投入。关于省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目前市级基本确定美丽乡村原则上要求150户以上(2万元/户),可周边几个自然村联合打造,单个美丽乡村奖补不超过500万元;康居村庄和美丽村庄原则上要求50户以上(2万元/户),单个村庄奖补不超过200万元。在资金使用上,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引导产业发展、支持集体经济,不搞大包大揽,不支持大拆大建。同时要在市、镇财政统筹安排的情况下,多发动社会力量,多渠道多方向筹措资金,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帮扶投入,鼓励农民个人投入资金,不断推动城镇环境的管理设施和队伍向农村延伸,真正实现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

    六是强化农村管理。带领农民群众积极投身美好家园建设,切实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密切干群关系,增进社会和谐。在优化美化居住环境的同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搭建基层组织为民办事的新载体。要深入推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要加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等公共基本设施建设,将城市社区管理理念引入农村,推动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迈出新步伐。

    七是加强宣传教育。利用村民会议、告村民书、标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对村庄环境长效管理重要性、村规民约、规章制度进行宣传,营造出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良好氛围。及时总结长效管理好单位的做法,不定期曝光长效管理不到位、反弹回潮的现象,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广泛开展“文明户、卫生户”评比,用评比竞赛推动各家各户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让“清洁家园,从我做起”、“村容整洁,人人有责”的理念深入人心,激发群众主动参与、支持长效管理的自觉性,将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由管村民逐步改变成村民主动参与自觉管理的模式。

    市人大工作研究会

     
    版权所有: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10202437号-1  技术支持:江阴电信 江苏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