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
官方微信
调查研究
    关于我市农贸市场改造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信息时间:2017-09-17)  来源:人大 作者:r21wa0yhdok8   点击量:
     

    一、总体情况

    我市从2007年开始就率先在省内县级市中启动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2015年又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启动了新一轮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提升工作。截至目前,城区22家农贸市场,除1家是新建之外,已按照新标准完成改造13家,正在改造2家,其余6家中计划移建整合2家、注销关闭2家、业态调整1家,产权方无意改造1家;部分乡镇参照新标准实施并完成改造9家。此轮农贸市场改造工作成效明显,有力改善了市场的硬件环境条件,有效倒逼了市场内部管理提升,市场周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副产品的供应和价格保持了稳定。

    1、统一认识,合力施为。市政府对农贸市场改造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成立了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部署城区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并积极学习先进地区农贸市场改造经验,研究制定了《江阴市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建设)标准》,建立起“统一标准,统一论证,统一验收,统一兑付”的工作机制。为获得市场参与方对改造工作的支持,市政府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通过座谈会、走访动员等方式与市场业主形成共识,通过宣传引导争取场内经营户、市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市商务局作为牵头单位,及时充实工作力量,协调市场监管局、城管局、公安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审批、监管、临时过渡等工作,确保城区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有序推进。相关镇街切实履行属地责任,落实专人、专项资金,督促市场业主做好农贸市场改造工作,并抓好内外环境秩序整治。

    2、以点带面,统筹推进。此次改造的农贸市场普遍为年数较久的老市场,存在产权主体多元、硬件设施水平参差、管理理念落后等问题,市政府对此进行了详实的摸底调研,结合先进地区农贸市场改造的经验,反复研究,制定了符合江阴实际的改造方案和计划,以此为标准,强势推进,狠抓落实。在改造初期,市政府采用先行试点的方式,挑选基础条件较好的市场率先突破,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打造了不同管理主体的江阴市场改造样板,即以天鹤市场为代表的国资建设管理样板、以小河市场为代表的市场方自建管理样板、以新华市场为代表的专业物业公司代管样板、以浮桥市场为代表的村委管理样板,有效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市场监管局先后组织召开3次市场负责人培训会,交流改造工作经验,从市场主体的角度完善与提升改造效果,为日后全面推进改造工作奠定基础。

    3、政策激励,监管得力。为高效推进此次改造工作,市政府出台了《江阴市城区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考核补贴办法》,设立了3400万元的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专项资金,从政策层面扶持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工作。在改造过程中严格落实项目责任制,明确项目负责人,严格按照改造标准组织施工、配置设施和运行管理。项目竣工后严格执行考评验收机制,由商务局、市场监管局、财政局等9个部门组成验收评审小组,对照标准现场核实打分,确保每个市场改造到位。加强资金管理,按照“先验收后补贴、不达标不补贴”的原则,对验收合格且审计通过的农贸市场进行统一兑付,截至目前已拨付补贴资金840余万元。

    4、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在农贸市场硬件提升的同时,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农贸市场管理制度,出台了《江阴市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指导意见》,24项市场管理制度涵盖食品安全、卫生、消防管理等各个方面,同时制定了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评分标准,加强考核监督;定期组织对市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管理水平。结合文明城市创建要求,在全市农贸市场开展“争创文明诚信经营户”活动,引导建立诚信经营的市场氛围。强化多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加大违章违规顽疾治理力度。今年以来对农贸市场周边环境开展专项整治300余次,出动执法力量2200余人次,推动长效管理,极大地改善了农贸市场周边环境,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

    总体上,本次农贸市场改造工作得到了市场开办方、市场经营户以及周边居民的一致好评。据南京全普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第三方调查结果反映,居民对农贸市场总体满意度为92.95%,市场经营户(摊主)总体满意度为85.77%,市场开办方(管理方)总体满意度为100%,体现出社会各方有较高认同的基本特征。6月27日、28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对我市农贸市场改造工作进行了专项评议,并进行了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为满意。

    二、存在问题

    我市农贸市场改造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四重四轻”:

    1、重点轻面,市场发展空间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农贸市场和市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其布局应放在城市建设的大格局下统筹考虑。但从我市目前情况来看,农贸市场在整体规划布局方面还存在较大滞后性,跟不上我市城市建设发展的步伐。一些农贸市场功能定位不够明确;新建住宅区及城乡结合部配套不足,部分农贸市场服务半径过长,给马路菜场、无证摊档提供了生存土壤。今后社区商业发展趋势是社区便利门店,但目前培育发展不够,而农贸市场普遍业态单一,难以适应现代消费群体需求。

    2、重内轻外,区域整体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通过改造提升,农贸市场原先存在的设施简陋、环境卫生差等状况得到明显扭转,居民群众购物体验感受得到明显改善。但相比市场内部环境的改观,农贸市场外部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主要表现为场外临时设摊经营、车辆乱停放,而且屡禁不止,不但严重影响场内经营户的正常经营,危及食品安全,还严重影响市场周围交通、环境面貌,是造成整体市场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重要因素。

    3、重建轻管,市场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农贸市场是具有公益性的农副产品交易场所,尽管本轮改造在硬件上花力气、投入大,但还存在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部分农贸市场主办者经营理念比较陈旧,日常管理比较粗放,往往简单地以租代管,不能有效遏制脏乱差现象。一些农贸市场对食品安全检测、肉菜追溯制度执行不到位,食品安全存在隐患。政府监管部门面临职能转换、合力协同等新情况,协调推进的管理机制还需要加强。

    4、重城轻乡,城乡一体提标还亟待进一步加速。虽然市政府在重点推进城区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的同时,也要求各乡镇结合实际参照城区标准进行改造,但没有形成刚性任务,覆盖城乡的财政扶持政策还未研究形成统一标准,另外各乡镇之间工作重视程度不一,造成目前城乡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的推进工作很不平衡,城区之外的农贸市场至今只完成9家,其中不少农贸市场由于产权关系复杂等因素,改造实施的难度较大。

    三、几点建议

    农贸市场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也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对其建设改造提升不仅是当前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也是一项惠及民生的实事工程。政府要着眼长远,立足于“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种类齐全、购物方便、环境整洁”的要求,从本地实际出发,既要综合施策,加大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推进力度,更要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农贸市场这一产业形态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加强引导与布局,确保这一实事工程更好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服务发展。

    1、规划引动,更宽思路推动农贸市场改造发展。农贸市场改造与建设,要符合我市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符合商业网点布局规划的总体要求,与当前我市城乡建设“1310工程”统筹对接,与城市化建设水平相适应。要加强前瞻性、科学性研究。结合城市开发建设与旧城改造,制定和实施“体系化建设、公益性提升、标准化改造、规范化管理”整体方案,实现在全市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引领下对农贸市场发展分阶段持续推进。要按照便民利民、合理布局、调整优化的原则,合理设置农贸市场选点、规模和大小,统筹好农贸市场的服务半径、区域辐射以及配套设施等因素,发挥农贸市场作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要落实体系化规划建设要求。按照“建设以大型批发市场为龙头,农贸市场零售为基础,超市、门店、生鲜电商等为补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思路,落实好“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整合关闭一批”的工作要求。着力夯实前端基础,加快研究全市农副产品大型批发基地规划建设的新课题,解决城中菜场批发功能转移整合问题,推动批发市场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着力优化市场格局,对部分区域确有迫切需求的要适当新建一批农贸市场,对部分建设水平低下、设施陈旧破损、环境脏乱差的农贸市场要归并、整合与提升,解决好南园菜场移地新建问题,加快推进要塞、南门菜场关闭和千禧苑菜场业态调整工作。着力做精终端延伸,对接好住宅区开发与新兴业态发展趋势,加快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引导发展超市、直营点、门店及网购配送等新模式、新业态,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

    2、政策推动,更强力度加快农贸市场改造进程。农贸市场普遍投入成本较大,回报收益较低,但与市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必要将农贸市场定位为重要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列入政府民生实事工程的重要内容,在改造建设工作上强化政策扶持推动。要强化政策引导机制。立足基础性、功能性定位,合理确定配套补助标准,对完成改造、经验收合格的农贸市场,按照类别、建筑面积等予以综合奖补。建议尽快研究制定针对镇街农贸市场改造工作的奖补政策和促进农贸市场长效管理的激励政策,实施严格的奖优罚劣制度,发挥好政策杠杆的正效应,推动城乡农贸市场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要调动好市场经营主体的积极性。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思路,制定精准扶持政策,鼓励市场举办单位作为市场经营管理第一责任人切实承担好“保供应、保物价、保安全”的社会责任。采用政府补助和市场让利办法,确保摊位费稳定,为外围无证摊贩“外转内”提供便利条件。

    3、一体联动,更高标准推进城乡农贸市场改造。针对乡镇、街道农贸市场数量多、分布散、规模不一、改造滞后等现实情况,要按照“以城带乡、典型示范、逐步推开”的思路,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落实改造任务计划。把农贸市场改造工作列入对乡镇、街道和部门的年度考核之中,进一步明确城区、镇街、村级农贸市场改造工作任务计划及时序进度,并及时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强化组织领导及专人负责,把好项目立项审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工商登记、绩效考核关,力争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工作在年底前全面完成,乡镇(街道)在2年内全面完成。严格改造标准要求。按照《江阴市农贸市场改造(建设)标准》,注重市场美观和科学实用、便利相结合,精心设计改造方案,加强对改造全过程中质量标准的监督检查。结合硬件设施的改造提升,更加重视场内布局的合理配置,场内商品分类划行归市,合理布局交易区,其中要发挥好自产自销区的功能效用。加强对农贸市场外围停车场、公共卫生、物业管理、消防等配套设施建设,避免为后续管理留下后遗症。创新改造机制动力。针对改造难度集中在产权复杂这一问题,需要探索建立与农贸市场公益性、民生性相适应的投资经营与管理体制机制,鼓励属地政府、村(社区)集体或国资单位收购、建设、主办农贸市场,增强农贸市场的公益性特质。要巩固提升改造效应。在农贸市场改造工作基础上,不断适应老百姓日益变化的消费新需求,鼓励支持农贸市场与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建立产销对接机制,探索建立直供直销、连锁配送、净菜销售等业态模式,实现农产品购销服务的优质化、个性化和便利化。

    4、规范促动,更新举措提升农贸市场管理水平。从当前社会发展及市民生活现状来看,市民生活还离不开能就近购买且价位较低的农贸市场这一公共服务设施,而农贸市场管理松散不利于农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要按照商务部《标准化菜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农贸市场管理技术规范》以及《江阴市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指导意见》的要求,对农贸市场加强精细化、规范化管理。部门执法要合力。农贸市场管理综合性强,涉及商务、市场监管、城市管理、卫生监督、乡镇街道等诸多部门,尤其市场周边交通秩序、无证摊贩、马路市场等是管理难点。建议政府明确界定各部门管理责任,有效消除管理区域上的空白点、明确责任上的临界点,形成部门间统筹协调、综合施策、联动协作的工作机制,化解部门因责任不清、分工不明造成的相互推诿、互为掣肘的问题。市场监管要严格。要加强市场准入监管,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市场监管部门要健全市场巡查工作机制,及时处理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妥善处理消费者投诉,建立经营户信用记录制度,实施信用激励与惩戒。要加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配强农贸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力量,加强流动监测、快速定性检测。在市场监管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逐步建立完善农副产品供应信息、价格信息和市场公共服务信息公开系统,实现“价格公示透明、交易可追溯、各类信息连成网”。适应新业态发展趋势,将农副产品交易、质量安全的监管触角延伸到社区门店、直营点、生鲜电商等。场内管理要专业。针对农贸市场“难管控、易反复”的现实,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能动作用,因势利导促进农贸市场向专业化、规范化、超市化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市场管理水平,这其中特别要落实好市场主办者的第一责任人制度。对市场产权人无意也无能力自行经营管理的市场,可借鉴杭州市西湖区古荡农贸市场的做法,引入专业管理公司,推进农贸市场连锁经营管理。要加强对市场管理队伍的培训,培养“职业经理”团队,提高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水平,改变当前部分农贸市场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管理能力偏弱、管理不到位的现状。

    5、舆论督动,更广范围拓展农贸市场建设成效。农贸市场改造作为民生实事工程,要特别注重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动员,促进自我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推动形成全社会支持、共治的良好格局。要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好“一报两台”、政务网站以及微信等媒体,大力宣传农贸市场改造的目的、意义、政策办法,及时向社会公开农贸市场改造工作信息,展示工作成效,最大限度争取农贸市场业主、经营户以及市民群众的深入理解与广泛支持。要建立公开评价机制。以开展“放心菜场”创建活动为载体,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充分发挥好“两代表一委员”、经营户及市民群众等作用,对全市农贸市场开展评级评价工作,广泛征集公众意见建议,打造公众满意工程。要引导市场内部开展“流动红旗”、诚信经营户等评比活动,实施考核奖励,调动广大经营户合法经营、文明经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增强行业自律性。探索建立农贸市场行业协会,通过加强培训教育、推进市场化信息建设、市场互查互评等制度,做好全市农贸市场的自我管理、自我规范等引导、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快建立起行业内部自律约束机制。

    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

     
    版权所有: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10202437号-1  技术支持:江阴电信 江苏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