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
官方微信
调查研究
    关于2016年我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调查报告
    (信息时间:2017-05-04)  点击量:
     

    一、基本情况

    1、2016年全市环境状况概况

    (一)水环境质量:2016年,我市水环境整体质量有所好转。全市105个水质监测断面中,水质超标率为58.6%,同比持平;劣Ⅴ类断面比例同比减少14.7个百分点,Ⅲ类水质断面比例持平。以无锡市河道综合整治考核标准统计,江阴市12条河道中仅1条达标,达标率8.3%;饮用水源以小湾水厂、肖山水厂及澄西水厂提供的集中式供水为主,全年采水总量为2.6亿立方米,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多年保持100%。

    (二)大气环境质量:与2015年相比,我市空气质量总体呈改善趋势。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44天,占比66.7%,达到了生态文明考核要求,比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为7天,大幅度减少14天。几个主要空气质量指标中,除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达标外,二氧化氮超标22.5%,PM10超标37.1%,PM2.5超标达74.3%。首要污染物PM2.5年均浓度为0.061mg/m3,比上年下降10.3%,但和周边13个城市相比,我市PM2.5年均浓度位列最高。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下降21%,但二氧化氮浓度同比上升14%,原因尚待分析。全年酸雨频率为73.8%,下降4.6%。

    (三)声环境质量:区域环境噪声水平和道路交通噪声水平总体良好,部分时段、部分区域仍有超标现象。

    (四)固体废物:2016年度共有729家企业开展了危险废物的申报,共申报产生危险废物41万吨,产生的危险废物主要有废酸,含铜废物,表面处理废物、废乳化液等。全年集中焚烧处理生活垃圾52万吨,日均处理1424吨,但多数镇街都有少量生活垃圾采用填埋方式简单处理。

    (五)土壤环境质量:2016年中,对9家重金属企业周边土壤监测发现,部分企业周边土壤中铜、铅超标;对23家重金属企业周边河流底泥监测发现,部分区域铜、镉、铬超标。

    (六)主要污染物总量排放情况:2016年我市总量减排工作成效显著,COD、氨氮、总氮、总磷、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去年分别削减2.89%、2.87%、3.22 %、3.66%、9.35%、25.29%。

    2、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当年度列入国家、地方考核的环境保护目标包括: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市区空气优良率、Ⅲ类水体占全市水体比例以及二氧化硫与二氧化氮两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与氨氮两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等项目,其中Ⅲ类水体占比为6.67%、未达到无锡市要求60%的目标,其他各项均完成年度目标。

    3、重大环境事件

    全年没有发生重大环境事件。

    二、存在问题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仍未出现根本性好转。尽管近年来我市大气、水体环境质量总体出现明显改善趋势,但许多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大大超过环境容量,环境压力依然十分巨大。某些特征污染物在部分时段、部分地区局部恶化,严重的雾霾天气、黑臭河道等污染问题仍时时影响社会公众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同时,随着环保工作的深入推进,留下的很多环境问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复杂性和艰巨性都在增加,解决的难度在加大。

    二是环保基础设施薄弱,抗风险能力有待加强。由于秦望山产业园建设推进迟缓,我市危险废物、污泥、一般工业固废、餐厨垃圾等大批固体废物处置仍缺乏有效解决方案,矛盾日益尖锐。去年12月,省环保厅因我市危废集中处置项目建设严重滞后,对我市实施环评区域限批。城乡污水处理体系未经合理规划,区域分布、经营主体、工艺水平都与当前和未来发展需要不相吻合,亟需整合提升;城乡污水管网分布不足,城区尚有不少空白,乡镇更是严重匮乏,农村生活污水、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急需得到有效处理,控源截污工作有待深化、有待向镇村延伸。污染事故应急及环境风险防范工作机制不够健全,解决突出环境突出问题的手段和能力还不强。

    三是企业主体责任尚未有效落实。仍有部分企业环保意识薄弱,主体责任义务落实不到位,对环境保护工作不重视。特别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企业环境治理意愿下降,提标改造不够及时,治污设施运行不规范,超标排放、偷排漏排情况时有发生。

    四是监管合力尚未完全形成。环境保护工作涉及环保、农林、水利、公用、建设、公安、城管等多个职能部门,一岗双责、部门联动等制度不健全,在处理具体环保问题上存在监管缺位、推诿扯皮现象,环保部门“单打独斗”现象依然存在。

    三、他山之石

    3月8日至10日,调研组专门赴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淳安县等地调研学习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行程不长,收获很大。这些地区认真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指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一些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以义乌市“五水共治”工作为例,注重发展与保护两手抓两手硬,走出了一条富有义乌特色的治水之路。三年多来,义乌市不断寻找治水短板,及时总结治水问题,仅治水一项三年就投入200多亿元,治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九大源头治理全面铺开,全民参与氛围逐渐形成,还探索出了独有的“1+9+14+6”义乌治水模式(即制订好1个总体规划,聚焦9个污染源头治理,落实14个镇街主体责任,出台六大保障机制)。义乌治水经验可简化为“八化八全”的长效管理机制,其理论性、实践性都很有特点。

    一是系统化设计,助力全域治水。从九大源头治污开始让雨污彻底分家,污水经“运维一体化”污水管网进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到湿地自然净化,最后成为再生水一水多用;开展城镇雨污合流、“六小”治理、工业企业雨污合流、农村生活污水、农村河湖库塘清污(淤)、农村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等整治。通过大循环、大概念、大方案的设计理念,义乌实现了全域治水。

    二是规范化标准,助力全优治水。结合实际,在全省率先制定污水处理厂外排水的“义乌标准”,即在国家一级A标准的基础上,氨氮排放浓度进一步严格80%,总磷进一步严格20%。通过制定差异化整治标准、编制可操作手册、执行高要求排放标准,义乌实现了全优治水。

    三是精细化治理,助力全效治水。农村、企业、城镇、六小行业、建筑工地等空间上存在差异,治理模式不可千篇一律,通过农村生活污水立体治理、工业企业雨污合流区块整治、城镇雨污合流网格整治、建设工地污水排放严格规范等创新举措,将不同源头的污水进行了精细化分类治理,实现全效治水。

    四是生态化施策,助力全新治水。在现有污水厂基础上建设“尾水湿地工程”,通过水生植物净化后再排放;实施城市内河水系激活工程,使各封闭的城市内河水系“流起来,活起来”;义乌首个分质供水项目,采用“浸没式超滤+反渗透”双膜过滤工艺,可以将尾水处理成高品质再生水;率先运用由中科院提供技术的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系统。

    五是一体化运维,助力全盘治水。义乌致力于打造“同网同质同量”的城乡供水一体化体系,并逐步形成全市域、网络化、全覆盖的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规划体系。由市水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出资组建独立法人的水处理公司和排水公司,自负盈亏。通过构建供水网、污水网、运维网,并将这三张网无缝对接,实现了全盘治水。

    六是智慧化监管,助力全程治水。变河长制为河长“治”,186台手机,让河长处置事件畅通无阻;96个全球眼,让重点污染源企业排放尽收眼底;17台管道检测设备,让全市污水管网状况一览无遗;9个在线监控监测设备,让9座污水处理厂排放实时可控;1个2000多会员的民间志愿者团体,让脏臭污黑现象无处藏身……通过智慧化监管,义乌努力实现监管无死角。

    七是制度化保障,助力全力治水。水治理,要取得长效,关键还在于有制度保障。三年多来,义乌修订《义乌市“五水共治”举报投诉受理及交督办机制》《义乌市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严防河道垃圾、黑臭现象回潮,建立“清三河”防反弹考核机制,明确验收标准和验收规程,结果与义乌市“五水共治”工作考核挂钩;各级河长履职情况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考核结果与干部综合考评挂钩。河长制、项目投入机制、运维管理机制、督查考核机制、执法监督机制等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充分保障了全力治水。

    八是社会化参与,助力全民治水。水治理,根本的力量来自社会。通过道德引领、舆论引导、实干引路等多方式多渠道,发动全民治水,汇聚社会力量。过去的一年,以“五水共治”监督团为前身的建设美丽义乌促进会,走访、反馈的2400条各种环境污染问题,99%以上得到妥善处理。义乌还开展3·22世界水日宣传、治水故事演讲大赛、拍摄“五水共治”歌曲MV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治水队伍。

    金华市在垃圾分类上采取“大分流、小分类”的原则,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形成了“金华模式”;淳安县经济欠发达,但“五水共治”舍得投入,三年投入100多亿,通过系统化的农村治污工程建设,全县84条河流没有一条“黑河、臭河、垃圾河”,79%为Ⅰ类水质。

    四、意见和建议

    当前,我市环境保护工作还处在负“重”前行阶段,环境质量实现根本性好转仍将是一个长期过程,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要按照我市“十三五”规划以及城乡建设“1310工程”议案决议要求,深入推进“263”专项行动,认认真真搞治理、锲而不舍抓整改,以有序的步伐,有力的举措,久久为功,扎实推进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一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通过调整我市产业结构,优化企业生产方式,降低能源消耗及减少排放污染物,是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要加快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题、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生产,从源头上构建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要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主动适应形势需求,积极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向社会提供环境友好的高品质新产品。要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正确处理好环保把关与审批服务的关系,严格环保市场准入制度,从开发建设的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二要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抓好重点领域污染治理。要全力推进秦望山产业园区建设,确保生活垃圾发电厂三期于2018年6月顺利投运;要加快工业危废处理线的投产运行,保障全市工业固体废物“有出路、能处理”。要深入开展“263”环保行动,对于城区河道水质改善、消除黑臭河道、深化控源截污等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实行重点整治行动。要积极顺应新时期环保治理的要求,修订完善全市污水处理规划,全面实施污水管网升级改造,加速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整合。要结合我市农村建设新政策,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大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统筹考虑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布局,切实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全年要完成350个以上村庄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要继续抓好道路工地扬尘、噪声、油烟专项环境整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促进城区环境质量稳中向好。要大力推进环保监测能力建设,年内要高质量完成20个大气监测子站、300个村级简易PM2.5监测点和50个城乡河道水质自动监测站,建成城乡一体化的环境质量监测网,同时建立高效透明的环境质量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知情权。

    三要严格依法行政,严惩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环境执法的严与松,直接影响到地区环境质量的好与坏。要加大技防、人防和群防力度,用最严格的行政、司法手段制止和惩治环保违法犯罪行为。要严格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制度,完善环保考核体系,推动各部门形成合力,切实推进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机制。要强化部门和镇街的环境管理基础能力建设,明确属地管理责任,提高监管执法水平,形成垂直管理新形势下的大环保工作格局。要积极运用新的“两高”司法解释,加强环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联动,持续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对违规违法企业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要建立完善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和环境隐患排查制度,提升环境预警体系,规范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辐射项目的环境管理,强化环境安全防控工作措施,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四要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促进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要以“环境月”、“世界环境日”等为载体,以学校、社区、机关为主阵地,充分利用文明城市创建的有利契机,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环保工作的良好局面。要鼓励市民从自身做起,提倡绿色出行,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提高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要鼓励和支持环保公益性组织和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探索社会公众监督环境违法行为的新举措、新办法。建议效仿浙江省的作法,在我市设立“江阴生态日”,开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河,以此为载体,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个人,“让生态文明从江阴发起”。为推动基层人大更好地关注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保护工作,建议我市各镇自今年起逐渐推行在半年度镇人民代表大会上将政府报告环境质量状况和环保工作情况列为必要议题,实行市镇两级人大联动,创新人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形式,全面贯彻落实新《环保法》。各街道人大工委也可采用相应形式组织市人大代表听取环境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环资城建工委

     
    版权所有: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10202437号-1  技术支持:江阴电信 江苏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