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
官方微信
调查研究
    关于我市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信息时间:2017-04-28)  点击量:
     

    一、基本情况

    畜禽养殖作为我市一项传统农业产业,在保障城乡肉食禽蛋供应、促进农民增收、活跃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几年,随着我市畜禽养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养殖方式又相对粗放,畜禽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市政府始终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特别是去年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两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市政府认真落实“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有效举措,上下联动互动,强势强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始终把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特别是去年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两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市政府认真落实“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生态化”的要求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有效举措,上下联动互动,强势强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1、强化责任落实,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全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养殖场关停验收小组,全面领导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交流养殖污染治理进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困难问题。农林、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明确职责分工,注重协作配合,依法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废弃物综合利用指导服务等工作。各镇(街道)严格落实属地责任,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实行分组分片、分户包干、责任到人,切实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上下联动、企业主体、多方参与的治理工作格局。

    2、强化分类治理,重拳出击措施得力。一是严格养殖管控。对照划定的养殖区域红线,全面排查养殖场情况,对禁养区的畜禽养殖场(户)实施集中清理,对限养区和适养区整改措施不到位的养殖场依法实行关停和拆除。仅2016年就关停小、散、差养殖场(户)725家,拆除544家,关停总面积达31万平方米,完成既定任务的60.9%,发放拆除补偿资金9909万元。二是严把项目审批关。严格落实禁养、限养规定,严控养殖项目数量和规模,严格把好新建、改建养殖业项目审批关,严格执行部门并联审批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确保新上项目符合标准要求,从源头上控制畜禽养殖污染。三是严抓治理改造。对保留的规模养殖场(户),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督促养殖场(户)认真落实主体责任,引导和鼓励其开展标准化升级改造,加强治污配套设施建设和改造,严格验收标准,确保实现达标排放。2016年对228家规模养殖场(户)完成整改验收工作,新建厌氧发酵池1500立方米。

    3、强化产业转型,生态养殖有序推开。坚持发展与治理并重、生产与生态兼顾原则,倡导生态健康、农牧结合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精准指导,鼓励和引导养殖户通过科学饲喂、沤肥还田、沼气生产、发酵降解、雨污分流等综合治理技术和工艺,转变养殖方式,消纳养殖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培育了铭兴生猪养殖场、勤科农牧生态养殖场、国清生态养殖场等一批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形成了以沼气处理为纽带、种养结合为重点的单元式循环经济模式和以有机肥生产为纽带、以周边辐射为特点的区域性循环经济模式,推动了畜禽养殖产业发展与污染防治的同步提升。

    4、强化督查考核,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市政府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作为重大民生环保事项,列入镇、街年度绩效考核范围,通过一周一次信息报送、一月一次简报通报、一季一次推进会,不定期开展现场督查、现场办公等形式,加强日常督查,严格跟踪问责,确保了治理工作的有序推进。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2016年全年削减生猪约9万头,奶牛约1200头,禽类约120万羽,规模化养殖率达61%,新建和改造提标治污设施5套,削减COD排放6670余吨,氨氮235余吨,有效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也有力推动了我市畜禽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二、存在问题

    1、工作推进快慢不一。就目前我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进情况来看,总体进展比较顺利,大部分镇街已完成60%以上,但也有个别镇街尚未达到应有的时序进度,工作进展相对滞后。从已治理的养殖场(户)类别来看,空场、零星和小规模的较多,大中规模和在养的较少,后续的整治难度将不断加大。

    2、养殖户治污积极性不高。据统计,我市现有的269家规模养殖场(户)中,仅有28家拥有配套的粪污处理设施,占比仅为10.4%。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养殖场(户)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主动参与污染防治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由于治污设施投入大且运行成本高,而政府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难以做到普拨普惠,养殖场(户)面临投不起、或投得起运行不起的尴尬局面。

    3、粪污处置渠道不畅。目前畜禽养殖场(户)普遍采取的“堆肥还田”、“发酵床降解”、“小型沼气设施”处理等治污手段,均受土地消纳能力、人力成本、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较大,同时存在处置成本高、出现二次污染、渣液无法有效利用等问题,要真正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仍需加强探索实践。

    4、监管力度不够有力。畜禽养殖面广量大(多分布于农村)、瞬时性强(持续动态)、构成复杂(种类多,规模不一),缺乏必要的规划引导和环保约束,仅仅依赖目前有限的监管队伍、开展短时间的集中治理很难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加上畜禽养殖行业属于微利行业,且从业人员不少为农民弱势群体,仅仅单纯的依靠行政强制手段,难以实现对养殖污染的有效监管和控制。

    三、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几点建议

    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建议市政府要以此次专项治理行动为突破口,牢固树立协同并进、长期作战的思想,以决战决胜的姿态,迎难而上,合力攻坚,治旧控新,综合治理,全力打赢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1、持续加力,推动专项治理深入深化。要借力我市“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根据国务院《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以及省市关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的有关规定,对照《江阴市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两年(2016—2017)行动计划》的部署要求,始终保持清理整治畜禽养殖行业的高压态势,切实做到工作标准再提高,工作力度再加大,工作措施再精准,以铁的措施狠抓目标任务落实。建议要加强督查考核工作,督促各责任单位倒排阶段性任务和推进时间表,认真梳理当前治理工作的重点难点,针对不同区域、规模和种类的畜禽养殖场(户),按照“一场一策”要求做实治理方案,瞄准症结,精准施策,对症下药,确保治理工作推进科学有效、治理任务如期完成。

    2、规划引领,推动畜禽养殖有序发展。要依法整治和有序发展相结合,严格执行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三区”划定要求,切实做到禁养区关停,限养区控制,适养区达标。同时,建议要根据我市生态环境承载负荷实际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结合土地、农业等专项规划,按照“种养平衡、以地配畜”的原则,尽快研究出台畜禽养殖产业发展详规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所空间和结构,科学确定畜禽养殖品种、规模和总量,通过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刚性约束杜绝随意违规乱建行为,引导我市畜禽养殖产业适度发展,做优做强,从源头上遏制新的污染源。

    3、疏堵结合,促进农牧产业良性互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充分考虑畜禽养殖行业及其废弃物的特殊性,正确处理好整治与发展、封堵与疏导、治标与治本的关系。要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肃整治标准执行,加快畜禽养殖产业的优化整合,最大限度减少养殖企业,使我市畜禽养殖由千家万户粗放式发展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式转变,培植壮大养殖龙头企业,引导畜禽养殖场(户)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道路。要积极倡导健康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强化财政、信贷、土地等政策激励,扶持引导养殖场(户)走农牧配套、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绿色发展路径,在农业功能拓展、产业链条延伸中,不断提高污染物综合处理能力和消纳空间,促进畜禽养殖产业良性发展。

    4、加强指导,优化污染治理服务保障。要细化优化扶持政策,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的投入,加强农村污水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污染防治工艺、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业务指导,支持养殖场(户)加强设施设备建设和提档升级。要深化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等活动,通过先进典型示范,引导畜禽养殖企业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提升畜禽养殖生产水平,推动养殖污染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生态化。要做细做实治理后续,切实做好关停养殖户转业、转产等指导服务,对困难家庭养殖户要出台和落实相关帮扶政策,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5、常管长效,构筑群防共治监管体系。要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纳入日常生态监察范围,强化镇(街)属地管理责任,把村(社区)作为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建强建好。要健全市级层面执法部门联动机制,依法联合开展执法检查,充分运用网格化管理、在线监测等手段,对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实施重点监管,构建形成市、镇(街)、村(社区)三级联动综合执法的工作机制,确保畜禽养殖非法排污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置。要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建立完善环境监管举报激励机制,营造全社会支持、参与、监督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良好氛围。要加强舆论宣传教育,把政策宣传到位,引导养殖户自觉遵守法律政令,配合做好关停、整治工作。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巡查督查,发现问题隐患要限期整改,对反弹复养、违法建设养殖场的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确保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实现畜禽养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委

     
    版权所有: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10202437号-1  技术支持:江阴电信 江苏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