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平台
官方微信
调查研究
    对江阴主城区公共停车管理的调查与思考
    (信息时间:2014-10-13)  点击量:
     

    公共停车管理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宽的系统工程,是百姓关切、社会关心、政府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公共停车管理的好与坏,不仅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出行和城市交通的畅通,而且还体现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和城市文明的程度。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初确定的调研计划,内务司法工委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敏的带领下,围绕主城区的公共停车管理课题专门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问题和原因

    主城区公共停车管理中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停车难、停车乱。导致停车难、停车乱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停车泊位缺口较大。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汽车总量已超过32万辆,其中私家车26万辆。按照主城区汽车占全市车辆总量的50%计算,主城区现有汽车16万辆。主城区现有停车泊位24778个。其中政府投资的停车泊位651个,路内公共停车泊位1132个,道板停车泊位2480个,公共景观等公共场所停车泊位1832个,民防设施公共停车泊位3200个(学校、住宅小区的停车泊位因未对社会开放故未作统计),法人实体项目配建停车泊位14583个。按照国际通行1 : 1.2配比标准,主城区停车泊位的缺口比较大。根据未来几年的预测,我市私家车保有量仍将持续快速增长(平均每年20%的增幅增长),主城区停车泊位的缺口将越来越大。

    (二)历史欠账较多。由于在老城区改造和城市扩容过程中,忽视了城市静态交通的规划和设计,为现在的停车管理困局埋下了伏笔。主城区老小区基本没有配建停车设施,即便是老小区改造,也是在毁绿的基础上,挖掘出数量极为有限的停车泊位。主城区新建住宅小区的停车泊位配建比例偏低。2012年以前,我市是依据2004年省规1 : 0.6的配建比,2012年以后是依据2011年省规1 : 0.8配建比来建配停车泊位的,这样的配建比例远远不适应住宅小区的停车需求。主城区沿街开发密度过大,造成较为集中的人流、物流、车流,加之规划红线控制不到位,停车设施配建不到位,导致停车难、停车乱现象尤为突出。主城区路网密度偏低,部分主干道宽度较窄,交通隔离设施少,路内停车位难以挖掘。由于缺乏交通影响评估和交通分流设计,主城区商业网点、学校、医院等各种资源过份集聚,势必给公共停车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三)停车资源效用较低。一是停车场(点)布局结构的不合理、停车标志的缺失、停车管理的不到位、路内及道板停车不收费,导致部分停车场(点)利用效率不高。根据对55家收费停车场的初步调查,满负荷利用的21家,利用率不足50%的10家,利用率在50%—80%的24家。二是部分民防设施被闲置,未能起到弥补停车设施不足的作用。三是不少市民有偿使用停车资源的意识淡薄。不少市民为贪图自己的方便,不愿意甚至拒绝按照社会使用成本缴纳停车费用,习惯于无偿占用公共资源,宁可将小汽车随便停放,也不愿意驶入附近的停车场(点),从而加剧了停车问题的恶化。

    (四)公共交通分担率较低。主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为2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60%的分担率。究其原因,无外乎两大因素,一方面公交站点设置不尽合理,候车时间长,换乘率过高;另一方面,市民出行的理念、习惯还未调整和改变。据统计,市民出行方式、私人交通(自行车、电动车、小汽车)与公共交通(公交车、出租车)的比例为5 : 1。公共交通的欠发达,私家车高速度发展、高强度使用、高密度聚集的局面又得不到有效遏制,公共停车管理中的问题势必更难解决。

    (五)镇街分担中心城区承载负荷的能力较弱。由于部分乡镇和街道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配套、环境不理想等问题,特别是商业、金融、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配置与主城区有较大差异,导致人口集聚功能较差,分担主城区承载负荷能力较弱,镇街大量人流、车流向城区集聚,挤占了城市有限的停车资源,使得主城区停车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六)管理投入不到位。一是在停车难、停车乱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市政府尚未出台有关停车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二是停车管理主体不明确。政府投资的公共停车场、城区道路路内停车由公安局管理,道板停车由城管局管理,其他类型的停车场(点)则由投资方或权属方管理。多头管理往往会导致管理上的脱节和扯皮,从而降低管理效益。三是重罚轻管现象较突出。有关职能部门只注重对乱停车的处罚,一罚了之,忽视日常停车秩序的监管,以致小汽车、“五小车辆”乱停乱放现象随处可见,甚至个别地方特别严重。四是政府投入力度不大。应该说,市政府在车辆通行上是舍得下功夫、投巨资的,但在车辆停放上所花的精力、所投入的财力就显得少得多。同时与同类型城市常熟市相比,差距是明显的。常熟市政府投资的停车场235个,泊位达16428个,其中收费停车场49个、泊位4895个,我市政府投资的收费停车场12个、泊位651个。

    二、对策和建议

    解决公共停车管理中的问题,破解停车难、停车乱困局,无疑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对策总是伴随问题生。只要市政府高度重视,主动作为,下足功夫,公共停车管理的现状是一定能够改观的。为此,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更新理念,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在主城区停车泊位缺口较大、停车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单纯追求停车需求的满足、无限增加停车泊位的思路和做法不切实际,也为客观条件所不允许。总是围着汽车转,以牺牲非机动车及行人路权为代价,换取停车需求满足的理念和作为殊不可取。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于更新理念,打破惯常的思维和作为方式,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以方便小汽车通行为目的传统交通组织体系向优化公共交通、非机动车及行人通行为目标“人性化街道”的转变;以单一驾车出行方式向多元出行方式的转变。这是方向性、战略性的对策和举措。

    (二)公交优先,构筑绿色交通系统

    在国家产业政策尚未调整,而我市又无“限购限行”立法权的前提下,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停车难、停车乱问题,就必须在优先发展公交上做文章,以给老百姓提供多种出行方式的选择。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换乘枢纽的规划建设。在现有基础上,优化公交线路、站点布局,科学设置公交密度和公交频率,建立方便、快速、安全的公交组织体系。要加快行人、非机动车道、无障碍通行系统的规划建设。本着以人为本、优先保障行人路权的理念,尽快建立起连续、舒适、畅通的非机动车及行人交通组织体系。要加强公共自行车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借鉴常熟市“设施租赁、服务外包、市场运作、政府监管”的建设经验,尽快建立起公共自行车交通网络,以解决老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绿色交通理念要深入人心,环保健康的出行方式要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习惯,最需要的是政府长期的政策支持和不懈的财力支撑。

    (三)疏堵结合,提升停车管理水平

    在停车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停车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管理出效益,管理水平上去了,停车难、停车乱的困局就打开了。要提升管理水平,就必须做到疏堵并举、疏堵结合。在“疏”字上要解决的是车子是否有地方停,往哪里去停的问题。为此,市政府要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的投入力度,提高公共停车资源的占比。要鼓励停车产业的发展,实施多元化的投资建设主体,大力发展地下和立体停车设施。要重视和加强新建学校、医院、商业网点的交通影响评估,避免产生新的停车难、停车乱问题。要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将其停车场(点)在节假日、夜间时段向社会开放。要推广使用电子停车诱导、停车信息查询、智能收费、违法监测等多功能的停车管理系统。在“堵”字上要解决的是车子不能在哪些地方停,停了之后该受到怎样的处罚问题。为此,市政府要制定分区差别化的停车设施供给策略,特别要控制中心城区的停车供给,调控小汽车使用的时空分布。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机动车挤占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充分保障非动机车和行人的路权。取消现行的道板停车做法,将路权还归于非机动车和行人。要推广实施路内分时停车、错时停车、分类停车以及实施差别收费等措施,加快停车流转速度。要加大对乱停车特别是“五小车辆”乱停乱放问题的整治力度,对违法违规的停车行为给予重罚。

    (四)市场运作,强化日常秩序监管

    市政府要尽快出台江阴市主城区公共停车管理办法,尽快建立和完善公共停车政策,在明确日常停车秩序监管主体及其监管职能的同时,以政策导向扶持鼓励停车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一是要按照“谁投资谁主管,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对停车设施建设的投入。二是要将停车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开发项目,落实专项资金,加大规划和建设力度。三是要将公共停车资源(除路内公共停车资源外)投放市场,采取市场运作的方式,实现公共停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四是要将路内公共停车资源和日常停车秩序统一交由公安部门管理。在实施限制机动车挤占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公共停车资源市场化运作等举措的前提下,由公安部门统一行使审批权、收费权、处罚权和监管权,有利于增强停车管理的有效性。五是要加强市民文明出行的教育和引导。要持之以恒地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方式,营造文明出行的社会氛围,让文明出行成为市民自觉的行为习惯。

    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委

     
    版权所有: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江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办公室
    备案号:苏ICP备10202437号-1  技术支持:江阴电信 江苏领悟